随着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陆续出台,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日益明朗,同时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带来的通胀预期也牵扯着不少人的神经。面对“企稳回升”和“通胀预期”并存的局面,7月26日,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以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中国经济在宏观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恢复增长的良好势头,但国际国内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继续贯彻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何平在接受本报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目前国际石油及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情况、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调整状况、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均不稳定。在此情况下,政策如果不稳定也将导致经济不稳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目前外需无法接过中国经济复苏的接力棒,下半年扩大内需仍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和抓手,经济刺激政策不能就此“退市”,否则,良好的经济复苏势头有可能转向。
“继续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不变是保增长的需要,是实现“保8%”的政策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对本报表示。
“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是为了保证经济在短期内平稳有序地增长,更重要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和谐增长,因此,应利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机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何平表示。他认为,对现有经济结构调整,应包括对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力度和结构调整等。方式可以通过资本利得税控制投机需求,引导企业并购以淘汰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及鼓励创新型企业等途径进行。
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善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然而,天量信贷也引起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下半年,货币政策应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取向下动态微调,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放缓政府主导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吕随启表示。
白明认为,下半年要保证经济有质量增长,政府应把应急式的增长转向常态化,调控重点应放在打牢经济增长的基础和调整出口结构上,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时离不开财政支出的适度增长、税收的适度增长和适度的财政赤字。
何平认为,一要确保每笔财政支出和信贷增加符合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避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二要精心安排每项主要宏观政策的配套措施,尽量在事前避免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
“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变,同时也要未雨绸缪,做好通胀准备,防止通胀破坏上半年向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吕随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