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铁路板块防御价值凸显
下一主题: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之举
返回列表 发帖

信贷超常扩张考验银行业风险管理

尽管仍然处于经济下行周期,今年一季度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统计结果是下降的。但这并不能够带来业内的轻松迹象。在种种压力下,各大商业银行一季度大量放款,超常规的信贷扩张规模既稀释了不良贷款率,也可能把一些潜在的不良贷款项目用新的资金扶起,暂时支撑过去。事实上,企业盈利并没有改善,以上市公司为例,根据摩根大通的统计,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润率下降了26%。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达了信贷快速增长利大于弊的意见,指出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增长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有一定合理性。但央行也点出,要防止经济波动加大的风险和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信贷增长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无论是由于在各种压力下突击指标,还是遵循早放贷早收息的习惯,今年一季度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都超过了一般意义上银行贷款前松后紧可以解释的范畴。以一季度达4.6万亿元、比2007年全年还高20%的新增贷款量,即便今年余下的三个季度合计新增贷款只有一季度的规模,全年贷款增量也要达到9.2万亿元,增长达28%,远远高于今年实体经济复苏的资金需求比例。如果说这意味着今年的经济走到年尾,可能难免在某些领域内会存在泡沫,即便就短期的经济运行而言不需担心通胀,但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事实上已经提出了十分严肃的考验。

中国能够在横扫众多国家的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的平稳过渡,国内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较十年前有明显改善、业务运转健康有序是一重要基础。诚然,中国具有稳健的财政收支基础,在财政倾力刺激经济和投资的同时,如果银行信贷在参与过程中,基于宏观政策目标的笼罩而使风险管理有所减弱,在过剩产业尚未结束清洗产能、实体企业利润增长刚开始复苏时,银行业可能就会面临“关注类”贷款大幅上升的局面,中期则转化为不良贷款。当大规模不良贷款出现,刚经历过收入有所减少、开支持续扩大的公共财政,面对银行体系的问题时,也会十分被动。依此而论,任何政策如果损害到金融体系的安全,就是得不偿失的。为了避免这样的被动局面出现,那么今年余下的几个季度,对货币金融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群体而言,防止“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应该是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今年接下来的时间,贷款增长需要保持什么样的适宜速度,值得反复商榷。一季度各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明显下降,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季度末的超额准备金率降到0.49%,多少透露出目前商业银行的循环放贷能力已经接近一个上限。去年第四季度,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大幅上升,去年底的平均水平为5.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3%。

TOP

此外,一季度已经投放出去的贷款,需要根据项目进度逐步投放,理论上目前应该是以大规模的派生存款方式,留在银行存款账户中待拨(如果有涌入资产市场的则另论)。一季度的巨大贷款增长中,50%为基建投资类贷款。根据相关统计,今年一季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而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则增长87.7%,大量的基建投资贷款,仍然要在余下的时间按计划陆续投放。这部分贷款配套财政投资的特征明显,如果在一季度的投放都是有真实项目支撑的,那么后面的一段时间里,贷款要继续用出去,固定资产投资则会加快速度增长。根据央行的说法, 一季度的存量贷款,可能需要4月以至未来数月,逐步消化。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加快上涨,也意味着各地对新增基建项目需求将逐渐走向饱和。

TOP

在制造业贷款方面,一季度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根据理论预期,基建投资放大三个月之后,实体企业的经营增长会有所表现,那么此领域的银行贷款将可能恢复上涨。但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以钢铁业为例,3月份钢铁业产量增长了12%,但第一季度的行业收入仍然下滑了22%。如果实体经济的需求没有被激发,银行为保持一定贷款增速而发放的贷款则可能涌进资产市场。有关研究人士更担心的是,基于对去年上半年相对紧缩政策的过度后怕反应,今年相关方面看到了银行信贷体系内流转的风险,但是仍然保持过度宽松。如果民间投资和实体经济需求继续疲软,信贷持续快速适度增长,就会转变为不适度的过快增长,银行资产的质量伴随短期的大规模扩张,陷入滑坡。

由于新增贷款的巨大规模,以及新贷款在前两年基本都保持良好归还利息的规律,可以预见,今年商业银行业的账面利润将会有较大增长。鉴于今年的经济实情,有关方面大概有必要未雨绸缪,考虑在商业银行新增利润中,扩大拨备偿付风险资产的比例。

TOP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铁路板块防御价值凸显
下一主题: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