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让资产泡沫安享晚年

  泡沫破裂的时间是无法预测的。因为预测者不可能知道所有不希望泡沫破裂却能给市场以强大影响力,又不在市场之内的力量。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想怎么干。因为这些力量的眼光始终放在其他问题上。这些问题的改善或解决有时需要延长某个市场的泡沫。个人也不总在权衡利害,不是么?

  所以,那位身在瑞士的预测专家看对了泡沫,却算不出它何时会破。我觉得这个泡沫能够稍加自制,读读孔圣人的书,说不定就不会破,一直延续到经济稳定复苏变成真正的荣景。此议并非要求散户投资者人人买本今注《论语》(李零《丧家狗》好)。没用。而是建议综合性大学联合证监会开设“儒券商”、“儒国企投资商”和“儒大户”课程,讲讲投资家贸易商子贡投身孔门学到了什么。

  那股不希望泡沫突然死亡的力量在哪里?注意大跌后各方反应。当晚,中国央行网站发布公告,披露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日在上海的一次讲话。苏宁讲话的重点是,央行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 这一“近日讲话”公布前几个小时,中国股市创下八个多月来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并拖累孟买和悉尼等周边市场走低。

  苏宁的话显示今年下半年不会是另一个2008年。央行曾在2008年使用银行信贷配额工具,抑制萌动中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今年下半年,几乎可以肯定央行不会给商业银行设定贷款限制目标。一则,能放的贷款也放得差不多了;二则,上面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根据本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情况,看紧贷款,预防将来的烂摊子。这就是两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示将在下半年大幅降低信贷增速的背景。

  央行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将已经投入经济的流动性迅速抽走。这是在支持资产价格泡沫么?当然不是。央行和最高决策层要考虑的是我近日提醒过的问题——就业。

  制造一个就业者容易,只要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制造出新的供应需求。制造一个消费者比较难,因为他得先就业,领了工资还得愿意花。虽然国际间不同动机的表扬之声不断,但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复苏前景并不稳定。此时,直接提振消费需求的手段是极其有限的,而多制造或者保留几个就业岗位,北京还有点积蓄可用,还有几家银行可以指挥。

  相当于同期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一半的大规模信贷直接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国企的生产及为生产而准备的原材料进口、储存活动。这些活动当然会创造和保护就业机会,却也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多了炒作的题材。糟糕的是,上周财政部报告透露,部分贷款可能已经被企业用于投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由此而来。

  我深信央行和最高决策层非常清楚信贷扩张的副作用,甚至在这种副作用产生之前就了若指掌。苏宁重申了上层放宽信贷的良好出发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监管机构还在周一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防实体经济吃不到空投食品。

  但是,就业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失业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有境外媒体称赞中国领导人对通货膨胀压力不那么敏感了。恐怕不是。如果就业眼前有大问题,将来的通货膨胀就得放到将来再讨论。特别当陆家嘴一份城管工作有超过4名大学生申请,当某男子因为数月找不到工作在上海市中心实施抢劫并一度劫持人质。而泡沫,或可长寿安享晚年,假如它有儒家适可而止的风度。

  通胀未必 泡沫需防

  七万多亿元的天量贷款砸下去,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困难条件下,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取得了增长7.1%的好成绩。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也同比增长24.79%。那么多钱,或者按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流动性”,从银行流了出来,不少人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按照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

  对此,多位权威部门人士和专家都表示,至少今年内中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笔者赞同这种判断。当代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中有一个“需求拉上”说,认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拉开一个“通货膨胀缺口”。中国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多种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如果流动性真的流到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中国经济的供给能力应该能很快弥补上“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膨胀理论中还有一个“成本推进”说,主要是说工资成本的上升有引发通货膨胀的作用。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因工人工资上升而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在中国,也曾因“价格闯关”这类体制原因引发过严重通货膨胀,如今价格体制改革早已顺利完成,只剩极少数的商品还是由政府定价,即使政府再提水价、油价,肯定会考虑到通胀因素而格外小心。

  但是,这么多的“流动性”总要有个出路。不少分析家认为,相当一部分流进了资产市场,也就是股市和楼市。今年以来,股市一路走高,上证指数由年初不到2000点升至如今的3300点以上,涨幅达50%多,即使中国建筑这样的大盘股IPO,也挡不住股价上升的步伐。另据报道,上半年多个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开发土地交易大幅升温,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楼盘价格创出新高,成交量同步放大。股市、楼市升温的背后,当然是资金的支持,于是又有人担心资产市场出现“泡沫”。

  房价高涨对想买房的人来说,当然是坏消息,可能对他们的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整体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房地产商、银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重大利好。对已经买了房的普通居民来说,影响应该是中性的,但他们也可能因为自己住房的价格从“陋室”变成了“豪宅”,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从而提高消费的欲望。股市火爆,交投活跃,上市公司和股民的资产大幅度升值;券商的佣金和国家的印花税滚滚而来。更重要的是,股市火爆能让过剩的流动性流到股市,让广大投资者分担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人皆大欢喜。因此当股市、楼市出现“泡沫”时,总体上看,有助于刺激经济繁荣。

  其实,人们担心资产市场“泡沫”,主要是担心“泡沫”破灭后,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泡沫”要是破灭了,真的是灾难性的,因为银行业对楼市牵涉太深。不论造房、卖房的,还是买房的,都以房产为抵押,合法地向银行借了大量的钱。一旦楼价大跌,押在银行手中的房产就可能成为“负资产”。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再看看当前正在受“次贷危机”煎熬的美国,不难想象到楼市泡沫破灭后,银行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一旦银行系统出了大问题,整个国民经济所受的打击可能十年八年都缓不过来。

  而如过山车般的中国股市不知道已经经历过多少回“泡沫”出现和“泡沫”破灭,但似乎看不出是受整体经济的影响,或对整体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仅以最近的一次循环周期看,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还没产生实际影响,中国人还在担心经济过热时,上证指数却从6000多点一路暴跌至不到2000点,而当国际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正艰难地“保八”时,股指却突然发力,一路上扬。

  如果哪一天,股市又暴跌,将会怎么样?股民们账面上的亿万元资产将化为乌有,财富效应的消失,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奢侈性消费。只要不是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炒股的人,老老实实当股东,分红利,等着形势好转的那一天,总有翻本的机会。

  上市公司只要IPO成功,圈到了钱,股价升跌并不会影响到实际生产和经营,还能趁股价低迷时进行购并,扩大规模。按现行的规矩,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也不能发放股票抵押长期贷款,所以股市下跌对银行业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至于个别银行机构违规向客户提供贷款炒股,一旦出事,只能咎由自取。其实,有些银行机构违规向客户提供贷款,虽不是用于炒股,但遭受的损失也不小。

  笔者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实体经济没根本改善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出于趋利的目的,会流入资产市场,并有可能造成“泡沫”。如果资产市场出现一定的“泡沫”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倾向于严防楼市“泡沫”,把“泡沫”引入股市。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