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4
- 帖子
- 713
- 主题
- 308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2008年3月,冬去春来,离开国家发改委两年的张平重返故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任国家发改委(前国家计委)主任。 身为政府组织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工作“大家庭”中的“长子”,发改委此时已“瘦身”为主抓宏观调控的部委。 从安徽副省长到国务院副秘书长,从专事“经济贸易,价格管理”的发改委副主任到如今的发改委“掌门人”,与“知识型”的空降干部不同,每次身份与角色的转换,或许让一路从基层实践中走来的张平都能“得心应手”。 然而,刚刚履新发改委的张平或许没想到宏观调控工作在这一年中遭遇的艰难和疾风骤雨般的变化。 当更多人以为“小国务院”在完成“瘦身”后会从地方重点“公关”部委变成“冷清衙门”之时,国家发改委还是在2008年的岁末扮演了中国最火热的部委。 而这一切只因为,2008年中国经济遭遇了不平凡的一年。 动荡 “这年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这是年初人们形容物价高涨时而常说的一句“玩笑话”。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十分“低调”的CPI开始一路狂奔,在2008年2月以8.7%的同比涨幅站上了1997年以来CPI涨幅的“冠军领奖台”。 整个一季度,CPI总水平上涨8.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严峻形势让决策层明白,百姓口中的“吃不起猪肉”决不仅仅是调侃。 发改委相关高层对于凸显的膨胀解释为“结构性通涨”。但此时宏观调控的基调依然被定位为“防过热、防通胀”。 难以料想,短短9个月后,中国宏观政策的基调变为全面保增长。宏观政策的变革只源于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 6月初,潜在的通缩风险开始隐现。在国内,出口制造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而最先感到经济气候变化的毫无疑问是站在宏观调控第一线的国家发改委。2008年7月,发改委先后几次派出调研组进行企业调查。 随后新的“一保一控”经济调控基调出炉,同时,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增,这是2008年经济总基调的第一次转折,“防过热”被“保增长”取代。 进入9月,随着百年雷曼兄弟的“寿终”, 应时而为,9月中下旬开始,宏观调控全面转向“保增长”。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外需持续下滑,单一的“保增长”难以扭转经济的下滑走势,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11月“扩内需”被列入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中。 从年初防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双防”,到年中保增长和控物价的“一保一控”,再到9月的“全面保增长”以及11月定调的“保增长、扩内需”。 面对宏观调控在一年中的四次变化,很多发改委基层干部都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是我们感觉最累最艰辛的一年。”一地方改委主任向记者坦言。 “逆势而动”保增长 就在全面保增长的基调中,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纷纷出台刺激经济之时,国家发改委也起草了一份全面保增长的方案,这就是后来的“国十条”,它与金融“国九条”并驾齐驱。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紧随其后,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在2008年度再追加“一千亿投资”的项目发布。 面对这“真金白银”的一千亿,在经济下滑当口,饱受资金短缺“折磨”的地方经济,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体吹响了向国家发改委“要项目”、“要钱”的集结号。 于是,全国出现了市长甚至是省长组团的项目“跑办团”,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挤破”了国家发改委的大门,有的地方发改委主任干脆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发改委附近的酒店里。 11月的国家发改委当之无愧的成了所有地方官员重点“公关”的第一部委。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均快速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就在发改委对外宣布四季度国家一千亿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之后,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相继出台,全国地方政府投资计划额度超过18万亿元。 作为发改委的新掌门人,张平首度在12月份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涉及扩大内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落实了中央经济工作会拟定的宏观调控路线图。 “明年中央投资将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八个方面,全方位落实了中央经济工作会拟定的宏观调控路线图。”张平在会上说。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审慎、灵活、及时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维护2008年的中国经济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平这番话或许是对宏观调控4次之变后的最好诠释。 燃油税改革 除了追加千亿投资,出台4万亿内需刺激方案,进行燃油税费改革是发改委在2008年出台的又一个刺激人们神经的政策。 燃油税费的改革让发改委注定不是寂寞的。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提出“公平、规范、节约、减负”的要求进行燃油税费改革,为此争议14年的燃油税改革终于破题。 “制定公共政策,时机问题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燃油税从提出动议到现在14年仍然难产,并不是‘卡’在油价问题上——14年前的油价就比现在还低很多,而是由于其中的利益关系没协调好。”中央党校教授邓聿文这样解释之所以燃油税费“难产”的原因。 燃油税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不同部门之间以及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调整! 显然,没有一个全面通盘的考虑并拟订解决办法,燃油税即使强行推出,也只会反映政策制定者以及少数强势群体比如石油企业的利益。 然而已经习惯掌握地方“生杀大权”的国家发改委在过去的5年里遭受了太多来自地方的批评。 “一个项目能否上马,何时上马,发改委操持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种权力本来是发改委进行宏观调控的一张王牌。”一地方发改委官员说。“这加剧了地方和中央利益纷争。” “燃油税政策的尽早出台与现任的张平力推有直接关系。”上述发改委官员对记者说。 张平在税费改革方面似乎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平在安徽任职期间就以极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而得到中央赏识。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年来我国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而最早的试点就放在了安徽。而这一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就是张平在1997年到2003年任安徽省副省长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