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3
- 帖子
- 858
- 主题
- 327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据华尔街日报Andrew Batson报道,美国消费需求将多年保持疲软的前景,让中国的出口商感到不安。他们当中很多人指望,国内消费者将会填补这个空缺。这些日子,跨国公司很少看到有其他成长型市场,所以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也寄予厚望。但IMF警告说,全球供应商要从供应发达市场迅速转移到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或许是困难的。研究人员的具体论证如下:
中国消费者是否可以单独弥补美国消费者需求的疲软,从而支撑区域内的增长?至少有两个理由可以认为,这样一种抵消不太可能发生。
首先,与美国比较起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小。按目前汇率计算的GDP大约是美国的五分之一──而私人消费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略强。其他指标也支持这种观点:中国占世界消费品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3%,而近几年占世界进口增量的比重平均也只有4%。正因为经济足迹更小,要让中国的需求实现调整,来补偿美国消费的下降,或许离不开资源分配的大范围调整及其他一些因素。即使是在最好的环境下,这也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相对不那么明显),即使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需求调整,目前它的消费结构也意味着在区域内的溢出效应将是有限的。中国国内消费的进口部分显著低于美国。另外,中国进口的消费品内容与美国家庭进口的有很大差别。以一种包含300多种消费品的进口相似度指数衡量,中国进口的消费品篮子与发达经济体的仅有35%重合。
以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支持这些结论。通过模拟IMF的全球统一货币财政(GIMF)模型可以看出,美国储蓄率提高对亚洲出口的负面影响,不能被中国储蓄率的同等下降抵消。在这种假设情景中,中国需求增强对区域的正面溢出,最多也只能抵消美国消费下降所带来负面冲击的三分之一。事实上,一旦把信心效应与金融联动考虑在内,来自美国的负面冲击影响可能更大──正如近期经验所显示的那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