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PE持续横行中国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仅仅是外资PE的战场之一: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私人股本交易额达创纪录的7000亿美元,较2005年创下的纪录高出一倍以上,是1996年的20倍。而毫无悬念的是,PE在中国的热潮还将持续到2007年。
在外资PE投资中国的成功示范下,当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形成,大量富余资金寻找出口之际,本土PE将酝酿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一轮进化,2007年有可能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发生重大转折的开始。
2004年6月,中国内地发生了第一起PE(私募股权基金P r iva te E q u ity Fund,又称私人股本基金)案例,即美国新桥资本(N ew B r id ge C ap ita l)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控股权;也许那时,很多中国企业还对PE一知半解。
然而,这并不完全是坏事。2006年,外资PE再次横扫中国:除了凯雷收购徐工外,还发生了摩根士丹利导演国美永乐合并、高盛收购双汇、华平控股哈药、德州太平洋集团(TPG.Texa s Pac ific G roup)和麦格理角力电盈收购战、红杉带领如家登陆纳斯达克等案例。而事实上,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仅仅是外资PE的战场之一: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私人股本交易额达创纪录的7000亿美元,较2005年创下的纪录高出一倍以上,是1996年的20倍。而毫无悬念的是,PE在中国的热潮还将持续到2007年。
时间停留在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中国首只在大陆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渤海产业基金的成立,打破了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由外资基金主导的局面,必将推动中国本土私募投资的迅速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语重心长地留下了他的判断。
外资PE独占鳌头
一般意义上,PE是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然后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的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广义上的PE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的企业进行投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各种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以方便灵活、投资领域独特的优势,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机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并为产业创新和转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在这一产业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之前,中国共有两只中外合资的外币产业基金,分别是中瑞合作基金和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则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
不过,PE在中国的道路走的并不平坦。特别是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可以有限制地对A股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在限售期后在二级市场卖出。其实,中国大量优秀的A股上市公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规定为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A股上市公司扫清了道路,扩大了基金可投资的项目范围。新规发布后,一大批海外基金开始频频活跃于各地上市公司,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有19家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获得了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权投资额的20.8%。
而此后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规范,并加强了对涉及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或重点行业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限制了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的模式。此规定一出台曾一度浇冷了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对投资中国企业的热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A股市场的汹涌气势,再加上日益浮现的多元化退出通道,外资PE又开始雄心勃勃地重新规划他们对中国的投资。

PE的中国化之路
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产业基金试点。而首个中资产业基金试点———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获得批准成立,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申报产业基金试点的热潮。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目前有十余家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申报成立中。
另一方面,多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的私募股权基金也成功募集,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6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渤海产业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整体募资金额的10.7%,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达到2.53亿美元。这与中国当前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试点和本土机构设立私募股权基金的热情息息相关。难怪业内人士纷纷做出预测,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2007年,中国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由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
当然,中国政府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努力,也是促动本土PE加快步伐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曾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仪式上表示,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私募股权基金松绑,下一步要解决双重征税、退出机制以及建立私人产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问题。而此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行的“国际金融架构和新兴市场中的金融监管”国际研讨会上,她就曾发表题为“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演讲。她指出,目前国内已具备了建立私募基金的环境,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
“和当初VC(风险投资)的发展轨迹一样,在3年到5年内,外资还是会主导PE市场,但本土的PE也会慢慢发展起来。”一位投资界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他指出,现在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开,土生土长的PE基金已开始酝酿,在这其中,内地的券商、特别是20多家创新类券商,有望成为本土PE的“主力军”。

PE深层之辨
“全流通问题也解决了,多层次市场正在形成。中国已进入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光银行储蓄就达14万亿元,很多资金都在找出路。”这是不久前的一次金融论坛中与会代表的认识。
而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推断,目前国内私募基金的规模可能在9000亿至1万亿元左右,规模几乎与现在的公募基金相同。其实私募基金数量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私募基金的巨量存在也说明目前投融资体制改革上的政策壁垒并未全部扫清,国内市场亟待拓宽投资渠道。
也许,这些都是PE将在中国顺理成章成为拓宽主流投资渠道工具的最佳注脚。
而业内人士推断PE将盛行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民营企业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原来的投资方式已不能单纯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一大批民营资本希望转到投资领域。特别是这些企业资金的充足程度是不可想像的,在江浙两地,这种境况尤甚。
因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作为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构成,VC和PE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VC与PE在中国所面临的运行环境奢谈乐观。美国的投资者可直接参与数百家SBIC(小企业投资公司),或从信托银行处购买SBIC的有价证券和债券,但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平台、银行机构和投资方式。特别是退出机制还有待完善,使很多本土的优质公司只能选择去美国上市。
不过,来自监管层的声音已使私募股权基金逐步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了明确的地位。而私募股权基金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提高金融业的收益率提供新的方法,也为解决民营小企业的金融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径,打通产业需求和金融资本获利的需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