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黑石集团挂牌纽交所

纽约时间22日上午,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代码BX)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盘报45美元,随后走低并稳定在34-36美元之间,最后收报35.06美元,比31美元的IPO价格上涨13.10%。
身为全球私人股权投资巨头,黑石集团的IPO从酝酿之初便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关注,此后又经过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入股、美国议员挑战合伙制税收条件等一系列事件,其上市的过程充满戏剧性。
黑石集团以每单位31美元为其IPO定价,集资41.3亿美元,成为美国最近五年最大规模的IPO。黑石集团本次共发行1.333亿份普通单位,获得了10倍的超额认购,热烈的需求令黑石集团最终以29-31美元价格区间的上限定价。若行使超额配售权,则IPO融资总额可以达到47.5亿美元。
根据在5月20日签署的协议,筹建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单位,作价为IPO价格的95.5%,占黑石集团扩大后股份的9.37%(未计入超额配售)。以首日黑石集团收市价计算,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录得账面收益约5.5亿美元。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此次购买的,是黑石集团的部分无投票权单位(non-voting common unit),锁定期四年,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会在董事会拥有席位。
一直以来,各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均以债券为主,近几年才开始投资于股票,进而尝试投资于一些对冲基金。一位长期从事外汇储备管理的市场人士指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首度出手便以黑石集团这样的PE公司作为目标,确实是“惊人之举”;但从全局考虑,这应该只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分散投资的一个部分。
作为潜在的投资大户,尚未挂牌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已经成为众多资产管理公司追逐的对象。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下周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计划,总规模约为2000亿至2500亿美元,将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启动资金,用来购买外汇管理局手中的外汇储备。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资黑石的“处女作”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James Webb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考克斯、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和国土安全部部长切尔多夫(Michael Chertoff),要求调查中国参股黑石集团是否构成“国家安全隐患”,并请求SEC延迟黑石的IPO。但黑石上市的进程显然没有因此受阻。
“中国对黑石的投资很聪明。如果中国在全球大张旗鼓地投资,可能会引来很多非议或阻碍,投资黑石,可通过它间接获益。”一家美国对冲基金的研究主管这样说,“我相信中国的参与不会影响黑石以后的投资活动。花旗银行的大股东就是沙特阿拉伯的阿尔瓦德王子(Alwaleed bin Talal),这是公开信息,市场可以正确对待。”
黑石集团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服务的机构,公司业务主要由私人股权投资、房地产、可交易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等四部分组成。截至2007年5月1日,黑石集团旗下管理的资产约884亿美元,与截至2001年12月31日管理资产141亿美元比较,年平均增长率为41.1%。
此次上市的是黑石的基金管理公司,而非基金本身。在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黑石集团上市部分的资产估价为400亿美元,2006年盈利23亿美元。
计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黑石集团此次融资规模将超过77亿美元。黑石将用此笔资金偿还短期债务、为现有业务提供资本支持,并尝试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黑石集团在获取上市地位的同时,仍保有合伙制企业形式,但黑石的上市也引发了美国国会对于合伙企业制度及其享有的低税率的讨论。对于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投资于黑石集团的投资者而言,黑石集团尚未明朗的税收条件将给投资者未来的收益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黑石上市一役,令公司财务状况暴露于公众视野,其高收入与低税率的强烈反差引起国会议员及美国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关注。中低收入者尤其对这样“劫贫济富”的情况有所怨言。
6月14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包克斯(Max Baucus)和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向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提交了针对1986年国内税收法案的修正案,希望逼迫即将上市的黑石集团缴纳公司所得税。
黑石集团在招股文件的风险提示部分指出,如果把黑石集团当作一个金融公司来征税的话,税率会高达35%,远高于目前黑石承担的15%税率。如果此类变化真的发生,则黑石的利润将大大缩减,而其交易单位的价值也将随之降低。
为避免夜长梦多,黑石集团加快了上市的步伐,将挂牌日期提前至6月22日。
追捧与质疑并存的黑石上市一役,放大了各界长期以来对私人股权投资的矛盾态度。根据《纽约时报》报道,KKR也在考虑上市的可能性,如果黑石与KKR两大巨头都上市融资,凯雷、TPG Capital等机构也势必拿出应对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黑石集团的IPO更加可能成为私人股权投资领域的划时代事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