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独立投行在中国更有生命力

美国金融危机终结了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神话,他们或破产或被兼并或转型,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似乎走向终结,美国正重回混业经营时代。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处于不同的行业发展周期,独立投行在中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重回混业模式
“美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混业经营,但后来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被迫分家。”施罗德中国总裁高潮生介绍说。为了应对大萧条,美国开始推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此背景下,1933年美国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自此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家,美国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至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政府干预过度,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泥潭,由此引发了随后的解除监管风潮。在这股解禁潮中,美国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金融分业经营壁垒被拆除,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重新联姻。
投资银行凭借着其独有的业务模式迅速成长起来,出现了诸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业界巨擘。据高潮生介绍,美国投行业务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传统的经纪业务,向客户收取交易佣金;二是IPO承销业务,帮助其他企业发行上市,这也是其最赚钱的业务;三是充当企业兼并收购财务顾问;四是自营业务。
但这四项业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都遇到了危机。但自解禁潮兴起后,1975年5月1日美国允许投行自己制定佣金标准。随即出现了折扣券商,导致美国投行经纪业务收入锐减。由于美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都已IPO,投行业务逐渐萎缩。虽然自上世纪末美国投行纷纷转战国际IPO市场,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对IPO业务都有严格控制,美国最赚钱的投行业务也开始走下坡路。
此外,财务顾问业务规模有限,难以胜任推动投行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投行纷纷将主营精力集中到了自营身上。在1992年时,自营业务占美国投行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了2002年这一比例便上升到三分之二。由于美国投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也不受相当于中国的《基金法》的《投资公司法》约束,便开发出了大量衍生品。由于自有资金有限,为了追求高收益,美国投行更是冒险使用杠杆交易。1992年华尔街投行平均杠杆水平在10倍,但到2007年年初达到了30倍。
去年开始,高杠杆泡沫破灭,由于美国投行互为交易对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雷曼、贝尔斯登等少数几家公司出事,便引发了骨牌效应,导致华尔街独立投行的全线崩溃。“华尔街投行的覆灭是他们的宿命,命系自营让他们走进了死胡同,次贷危机不过是导火索。”高潮生如此表示。
当然,目前美国投行并非简单的重回混业经营时代。高潮生指出,重回混业模式后将有四个新变化:一是监管将更加严格,包括将接受传统上监管商业银行的美联储的监管;二是杠杆比例将大大降低,去杠杆化是首要任务;三是衍生品交易将大大减少,相互间对手交易也将大幅缩水;四是此前的高薪待遇体制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独立投行符合中国现状
华尔街模式的终结,让曾经对其顶礼膜拜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市场投行们一时陷入迷茫,因为“老师”忽然消失了。不过,华尔街投行的崩溃并不能说明是传统投资银行模式的失败,因为美国大量跨国企业巨头都是依靠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这其中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高潮生分析,对于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对收取标准仍有规定,避免恶性竞争出现。而中国的IPO业务则是欣欣向荣,处于上升周期,不像美国已进入发展末期。目前财务顾问尚不是国内券商主导业务,至于此次将华尔街投行拖下水的自营业务,中国券商在经过了前几年综合治理后,目前自营规模被严格控制,况且中国目前尚没有复杂的衍生品市场,券商自营风险基本可控。
“中国投行与美国投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是朝气蓬勃,另一个则是日薄西山。”高潮生表示。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实行过混业经营,同样发生了银行资金入市的风险,后来被迫将投行业务从银行分离出来。美国金融业由混业到分业再到今日回归混业,似乎走了一个轮回,但这是为了适应其不同阶段市场的要求。中国金融业现在仍实行分业经营,虽然一些金融集团初露综合经营端倪,但目前投资银行独立于商业银行模式也是出于现实基础的选择,具有合理性。
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所指出的,就金融业而言,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不适用于采取同一法人综合经营的模式,但集团综合、法人分业的模式可以继续探索。
其实,不管是分业还是混业模式,监管到位是关键。混业经营虽然可以增强投行的实力,但是如果监管不力,同样孕育着风险;而且一旦爆发风险,可能危害面更大、破坏力更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