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后重构时代 券商能否破茧化蝶?

2005年,伴随着管理层扶优限劣的“救赎”,券商格局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重构。那么后重构时代,券商能否破茧化蝶?
2006看券商生死悬疑
央行再贷款支持、汇金公司直接注资、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复出等政策上的“宽容”,对深陷困境的券商来说,或许只能抚平伤口。要真正根治病根,只有来自市场、来自券商的自我救赎。
新年之初,纵横市场多年的大鹏证券正式宣布破产,成为内地券商破产第一案。相比以前券商被政府托管或责令关闭等,大鹏证券的破产,意味着我国证券业市场化退出步伐加快。
瑞银在去年重组北京证券,虽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北京证券第一大股东,但控股依然存在障碍。新年以来,新《公司法》的实施,却为其解除了这一束缚,瑞银也就可以名正言顺控股北京证券。
这一退一进之间,似乎已在2006年之初预示了:在市场主导下,券商格局重构将愈演愈烈。
困境依旧

与整顿问题券商来化解券商行业风险同时,2005年,自上而下对券商的救赎也一直没有停过。
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开表示,为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央行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对申银万国和华安等合规券商进行再贷款,解决其资金流动问题。据此前业内的普遍估计,这笔资金规模约为600亿元。
紧随其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府履行所有者职能的一个平台,出资对银河证券进行重组。由此开始,汇金公司马不停蹄地拯救券商,其中包括汇金公司40亿元支持申银万国,25亿元注资国泰君安等。
券商被允许发行短期融资券,拓宽融资渠道;在分类监管的思路下,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再次开闸;股权分置改革带来股改保荐以及权证创设新业务……政策的“眷顾”,无疑让券商有了更多的出路。
回顾2005年券商三大传统业务的实际情况,收入锐减有目共睹。上半年,赖以生存的经纪业务遭遇成交量明显萎缩,一直稳赚不赔的投行业务也首次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高风险的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也因股市走入低谷而表现平平。数据显示,48家券商手续费收入从2004年的84.92亿元下降到67.05亿元;证券承销收入除中金公司独占鳌头,其余券商证券承销收入总额从2004年的11.67亿元下降到6.91亿元;自营证券规模则较2004年下降24%,券商自营证券差价收入更是从2004年的正值下降到去年的-10.14亿元。
尽管集合理财、股改保荐、创设权证以及权证交易等创新业务,为券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使得券商在下半年实现收入131.30亿元,比上半年的96.50亿元增长了36%。
但始终跟在低迷的股市后面,券商总收入仍较2004年大幅下滑,整体亏损局面仍难以扭转。
由此可见,在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重组和救赎之后,券商依然未能走出靠天吃饭、靠政策生存的境地。
考验升级

2006年,券商面临来自市场各方的考验,必然升级。
首当其冲的是随着中国金融业整体开放步伐临近,在外资券商不断进入,本土企业不断出海的双向流动中,中国本土券商与股票市场一样遭遇着边缘化和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2005年,国内券商深陷困境,等待救赎时,外资券商却在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它们不仅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意外的对价收获,更从大量优质企业赴海外上市中赚得“盆钵满载”。令外资券商惊喜的还有,在中国券商行业大整合的机会中,外资觅得众多进入良机。如瑞银重组北京证券,并逐步实现对北京证券的控股等。
相对而言,券商大洗牌原本也是国有资本进入良机,但与外资重组券商的积极态度形成反差,国有资本却是反应冷漠,行动迟缓。仅汇金、建投等带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参与了救援性质的重组。
升级的考验,也来自国内市场自身的激烈竞争。事实上,从2005年拯救券商的一系列措施看,已经渐渐告别了托底以及政府完全买单的模式。这一场关闭、破产以及重组风波的背后,救赎也进一步将券商推入了市场化的通道。与外资的业务竞争、股权较量,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客户之争,以及券商机构之间的并购重组等等,券商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此外,新《证券法》实施,为金融业混业模式松绑后,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或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发展方向。而这一过程中,券商在某些领域的垄断地位将被动摇,银行、保险、基金等任何一家机构,都将成为券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虽然目前身陷困境,证券行业的前景却极为广阔。业内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直接融资额平均每年将达到3500亿元。按照当前证券公司承销费平均为2.5%测算,整个行业未来三年仅这项业务的收入平均每年能达到90亿元左右。诱人的利润增长空间,似乎也为未来的激烈竞争埋下伏笔。
何以重生

从行政接管到央行再贷款,再到注资,监管当局在拯救券商的问题上一直探索不断,这种探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不可否认,将巨额资金注入重点券商,从短期看可能会救活一批券商,但从长期来看,能否让顽疾缠身的券商祛除病根?2006年,被拯救之后的券商何以重生?
真正需要拯救的,是市场而不是券商。
对管理层而言,除了通过再贷款、注资等手段帮助券商重建信用基础,还必须尽快为其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否则再怎么输血,也会被慢慢消耗。事实上,券商真正的问题不是临时性的资金周转不灵,而是根本缺乏造血功能。券商没有盈利来源,这才是核心问题。基于市场本身来考虑,相对于局限在券商生存角度,更能为券商找到出路。
目前的趋势下,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上放开券商的手脚,是最值得期待的。由于市场创新滞后,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是一片空白,大大压缩了券商的赢利空间。仅仅跟在股市后面,使得国内券商不得不重复低层次的竞争,在未来同国外大投行的竞争中也处于绝对劣势。从国外经验看,金融衍生品市场无论对期货公司,还是券商投行来说,都是最大的一块业务来源。这一市场的开闸放水,也会成为今后国内券商的主要盈利渠道。
不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券商要想摆脱困境,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盈利模式的转变。
以美国为例,1975年固定佣金制度的取消,使以佣金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证券公司受到极大冲击,以美林为代表的一批证券公司在金融服务方面加强了力量,它们纷纷以传统业务为依托,把业务重心转移到资产管理和运营、并购等收费的银行业务上来,经纪业务在券商经营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佣金对总收入的贡献度由佣金改革前的5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对国内券商而言,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可以预计,随着经纪业务收入减少,业务创新和业务结构战略调整,将成为国内券商新的竞争方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