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券商自营减仓忙 靠天吃饭模式未变

截至7月26日,已有47家券商在银行间市场披露了200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在上证综指涨幅超过50%的情况下,许多券商自营股票市值并未出现相应增长,有的甚至有所减少,减仓迹象较为明显。 

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在自营业务中获利不菲,相比之下,其他类券商的总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说明证券公司分化正在加剧。
据统计,47家券商全部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达85.91亿元,平均每家盈利1.83亿元。前十名券商的利润达51亿元,占利润总额的近六成。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以大为美"。
不过,券商的业务模式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通过对八家主流券商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券商仍在"靠天吃饭"。
券商自营减仓忙
据统计,2005年末到2006年6月底,上证指数从1091涨到1679点,涨幅达53%,然而,46家券商的自营股票规模仅从160.21亿元增至162.30亿元,几乎没有增长。
具体来看,21家券商的自营股票规模出现减少。其中,中银国际、中信万通、华林、东吴、长江巴黎百富勤和新时代6家券商自营股票规模降幅为100%,另外,还有6家券商降幅远远超过50%,其中:中金公司(98.52%)、国海(86.52%)、民生((99.38%)、金信(73%)、东北(81.52%)和申银万国(80%)。
截至6月末,16家券商自营股票规模出现明显增长:东海、光大、国都、海通、平安、上海、第一创业、广发华福、金元、南京、信泰、兴业、德邦、大通、广州和泰阳证券,均达到了成倍增长的势态。
其中创新类和规范类各有6家。大通证券出现爆发式增长,以58941.12%的增幅高居榜首,令人咋舌。究其原因,是由其基数太小所致。2005年末,其自营股票规模仅有5.41万元。德邦证券以接近10倍的增长势头名列第二。
上半年的牛市让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过了一个大丰年,而业绩落后的其他券商却收成惨淡。
数据显示,上半年,创新类券商自营证券差价收入达310892.52万元,而去年同期还亏损85723.41万元;规范类券商1-6月增势很猛,获得了64739.23万元的自营证券差价收入,去年同期亏损7446.29万元。
而其他券商去年上半年共亏损-26145.13万元,今年却并没有因为牛市而少亏一点,反而增加了43%的亏损额,达到了37384.92万元。
券商业务模式未变
在净利润排名上,申万、国泰、中信等大券商遥遥领先,随后是一批中等规模的优质券商,该排名基本和证券公司规模及网点数成正比。
排名第一的申银万国实现了7.65亿元的净利润,国泰君安7.02亿元,中信6.28亿元。东方、国信、华泰、招商4家证券公司紧随其后,分别实现5.51亿元、5.49亿元、5.28亿元和4.25亿元的净利润。
进入盈利前十名的还有海通(3.30亿元)、国元(3.06亿元)、长城(2.69亿元)。此外,广发、长江、中银、光大、华西5家证券公司的净利润也都超过了2亿元。
不过,联合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其选取的市场八家主流证券公司经营状况分析表明:虽然券商充分享受着牛市带来的财富,但没有摆脱行情推动型盈利格局,"靠天吃饭"的特征依旧。
包括国泰君安、广发、海通、华泰、国信、招商、东方、平安在内的八家券商半年报显示,2006年八家券商净利润合计35.14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5.33亿元,相比暴增40.47亿元。
该样本显示,2006年券商收入的增长几乎完全来自佣金和自营差价,尤其收入增幅巨大的券商自营收入增长更明显。
其中有两个变化:第一,承销收入增长有限是因为该业务特殊时期的总体业务规模萎缩导致,并不能反映该业务的前景和在券商业务构成的地位。第二,四驾马车之一的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全面萎缩。
2006年上半年市场总交易量为去年同期的331%,而同期八家券商手续费收入比值为339%,因此,券商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交易量增长。
不过,这其中出现了三点值得关注的因素。
首先,营业部数量在50家以上的券商手续费收入增长比例显著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30家左右营业部的券商手续费增长较理想。有业界人士提出疑问:"是不是反映券商经纪业务的管理半径以30家左右为宜?"
其次,国信经纪业务的数据令人注目。一方面其手续费收入增幅是八家券商平均增幅的近2倍,单个营业部手续费收入是8家券商平均值的近4倍;另一方面其佣金标准仍能显著高于同行,由于缺乏其银证通业务的具体数据,因此难以分析其实体营业部的相关业务指标,但可初步判断其经纪业务模式已得到了市场认可,其经纪业务服务方式可能将成为行业标杆。
再次,招商和东方采取的低佣金战术获得成功,招商单个营业部手续费收入是8家平均值的1.5倍,而东方单个营业部佣金增长4.5倍,总交易量排名也得以上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