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国资委严控央企非主业投资
下一主题:全球加息潮:谁将步美联储后尘?
返回列表 发帖

伯南克改变美联储“语法”

在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担任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期间,交易员通过解读并利用他关于美国利率未来可能走向的精妙暗示发财。
在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任下,游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早先有一些失误,但伯南克正重塑美联储与市场进行沟通的方式,不再那么强调字斟句酌的措辞,取而代之的是直白的经济预测和风险讨论。
在他3月份作为美联储主席首次召开会议之后,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特别将更多重心放在对经济的前瞻评估上。
最新的美联储声明将这一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自2003年8月以来,美国央行首次拒绝提供任何关于其政策意图的明确定性指导。“委员会认为可能仍有必要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字眼从人们眼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联储提供的对其经济预测的讨论,指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需求增速放缓应有助于逐渐减轻通胀压力,但委员会认为仍然存在一些通胀风险”。
这份声明接着表示,“任何进一步紧缩的程度和时机”将取决于预测的演化,而预测则基于未来数据提供的新信息。这一措辞上的变化被广泛解读为一种信号,表明近期美联储对未来的政策措施,比市场先前认为的更不确定。
美联储仍保持紧缩的政策倾向,但并未提前承诺在8月份再次升息至5.5%。然而,新的沟通方式还表明,美联储陈述观点的方式也已发生变化。现在,美联储的观点带有伯南克的个人烙印,而且可能会长期如此。
这位新任主席认为,市场过度依赖美联储的语言指导,对此他颇为烦恼。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Bruce Kasman)表示,美联储正在告诉投资者:“我不想牵着你们的手。”
卡斯曼表示,伯南克及其同事希望“将政策倾向的焦点,转移到美联储对宏观经济前景的预测上”。
美联储在2003年将利率降至1%,以此防范通货紧缩恐慌,当时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开始说服市场相信利率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较低水平,并宣称“委员会认为政策调适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美联储开始升息时,它将措词换成了“可以用有节制的速度取消政策调适。”
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美联储表示“可能需要进一步有节制的收紧政策”。5月份,它把这句话作了调整,变成“可能仍有必要进一步收紧政策”。历时三年的牵手时期现在结束了。从伯南克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刻也许来得不算太快。虽然他在2003年支持提供明确指引的决定,他仅将此视为应急措施。
美联储的短期意图有更高的确定性时,就可以决定继续采取定性指引。但鉴于伯南克的本能,他要这么做或许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伯南克认为,美联储应解释自己的预测,并鼓励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和利率走势做出自己的估计。这对于大批研究美联储的高薪人士而言是个坏消息,这些人的工作是解析美联储发布的每一个字,寻找有关其意图的任何暗示。
但如果美联储能够从市场上发现独立的经济和利率观点,而不是对其观点有时断章取义的解释反馈回来,会对美联储有所帮助。
曾因被指提供混淆信息而遭攻击的伯南克,必须渐渐推进,以免市场不安。只有在格林斯潘时代的拥趸、美联储副主席唐.科恩(Don Kohn)对沟通策略的评估结束后,才能进行更为深远的变革。
此外,伯南克可能会出尔反尔,正如他6月5日所做的那样。当日他发表了强硬讲话,显然旨在维护美联储的可信度,同时也为了解释美联储的预测。
但声明陈述方式的改变,很可能暗示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所渴望的行进方向。他将于7月19日向国会提供经济报告,其中对经济预测的讨论或许会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国资委严控央企非主业投资
下一主题:全球加息潮:谁将步美联储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