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985
- 帖子
- 241
- 主题
- 176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中国工商银行(ICBC,简称:工行)一切皆大。以资产计,工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将于周五通过空前的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至少筹资191亿美元,成为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超过日本NTT DoCoMo 1998年创下的184亿美元IPO纪录。 在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工行所售17%股份的筹资额将增至219亿美元。此次发行吸引了全球逾500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而不到两年前,这家银行的坏账比例还高达21%。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前,工行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差的大型银行之一,需要用近10年的时间进行(用一位投资银行家的话来说)“减肥瘦身”,除去额外的负担。 对工行来说,瘦身是一个痛苦且代价高昂的过程。工行创建于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PBoC)拟放弃存贷职能,成为一家单纯的央行。于是组建了工行,接收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员工以及占全国贷款总量约一半的贷款资产组合。 员工人数从56万减至36万 自那以来,工行裁减了大量员工,政府还出资约1630亿美元,用于清理坏账,改善工行的资产负债表。工行现有分行1.8万个,员工36万人,分别低于上世纪90年代末巅峰时期的3.7万和56万。 工行上市前的转型以及其它许多国有银行采取的类似举措,是中国政府上世纪90年代末确定的宏伟战略的结果。这一在国内受到争议的战略,就是要清理大型银行的坏账,迫使其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由于国内银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90%的外部贷款,薄弱的金融业曾一度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迄今取得的成就,甚至连国内的评论员都感到吃惊。中国金融杂志《银行家》(The Banker)主编王松奇表示:“5年前,我会说这是不可能的。” 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中国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解决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工行被视为仅好于中国农业银行(ABC),而农行的改革迄今一直步履维艰。在偿债能力更强的其它银行——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银行(BoC)——先行上市之时,工行被迫等待。 邀请战略投资者入股 此次在香港和上海筹资219亿美元前,工行进行了一系列由政府补贴的不良贷款处置、现金注入和资产转移,将该行整体不良贷款比率大幅降至4.1%,使其得以在今年早些时候将战略股份出售给高盛(Goldman Sachs)(在工行董事会有一个席位)、安联保险(Allianz)、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资金61亿美元。王松奇在解释引进外国投资者的根本原因时表示:“目的在于利用外部压力,推动内部改革。” 为了改革银行,中国政府还对其庞大的国有企业客户进行了改革,关闭了许多国有企业,努力迫使幸存下来的企业实现盈利运营。工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源自支持地方国有企业的政府指令——银行高管坚称,他们现在再也不这样做了。 有迹象显示,工行和其它大型银行改变了贷款政策。从2001年至今年第二季度,随着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进入市场,大型银行占中国总资产的份额已从68%降至53%。王松奇表示:“地方政府如今对大型银行的需求降低了,因为它们有了自己的金融机构。” 压低储蓄利率确保银行厚利 在银行复苏过程中,另一个很少为人所提及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利率政策给予的帮助。中国央行在解除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将储蓄利率维持在低水平,确保了银行的厚利。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