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应景而生
下一主题:股市“决战”前夕 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
返回列表 发帖

首家试点花落华安 QDII四月出发

原定在岁末年初推出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一拖再拖之后,终于有了眉目。
3月16日,知情人士透露,证监会经过反复考察后,最后确定华安基金作为第一批QDII申请公司中的唯一试点。目前证监会已经开始终审华安方案,这也是最后一道审批程序。“华安QDII 4月份推出的可能性非常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至于QDII试点的运作模式,业内权威人士表示:“试点初期不会募集人民币资金,将以机构和居民自有外汇——美元、港币以及欧元为主,到海外投资。”
另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华安试点投资品种将以保守型产品为主,即集中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规模大约在3亿美元左右,主要采取私募形式。“因为主管部门不希望试点风险太大。”他补充说。
境外投资将取委托方式
据记者向有关基金公司了解,已经有大约十多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出QDII试点申请,其中包括华安、海富通、易方达、嘉实等一批老牌基金公司。
“一开始管理层不会将口子开得很大。”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后奇表示,“试点是一家还是几家,要看证监会的意思。”
而据另一家本来有望胜出的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公司负责人透露:上投摩根也曾力争QDII试点,但最终在与华安的较量中不敌。
对于华安可能成为试点的结果,多位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言语中流露出颇为不平之意。申万巴黎基金公司某人士认为:“作为QDII试点,合资基金更有优势:我们的外资方基本上都是富有国际经验的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外资资源,进行海外市场投资。”
“像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之初,纷纷与国内券商合作一样,QDII也应该和国际知名投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咨询能力、全球交易网络和国际运作经验,以避免因为初期对市场的不熟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一位合资基金公司负责人透露,华安将委托境外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对此,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委托方式对提升国内公司的管理能力没有好处,QDII的管理主体应该是基金公司自己。
忌惮误伤内地市场
据了解,去年年底前,央行、外管局、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五部委联合制定的QDII制度报告已经基本完成。关于QDII制度的实施细节,外管局和证监会最初意见相差很大。外管局希望把QDII的规模尽可能扩大,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而证监会担心QDII大批推出会影响国内证券市场。所以最终选择以外币募集。
2006年2月,外管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邹林在《中国外汇管理》杂志上撰文表示,今年将允许保险公司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并逐步降低保险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准入门槛。市场分析人士称,邹林此番表态,意味着外管局将在今年正式推出QDII制度。
而证监会出于保护国内证券市场的考虑相对保守。一直研究QDII的兴业证券高级研究员易林明表示:“证监会当下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股权分置改革方面,在股改完成之前很难分出精力去推QDII;而且推出QDII必然会对内地的证券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股改推进。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证监会目前对于推出QDII不是很积极。”
“说白了,还是‘部门利益’作祟。证监会不想放开QDII,主要是券商不积极。”某证券公司管理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大局下,适时推出QDII应该是监管层的战略决策。”
制度建设意义更大
对于市场担心的推出QDII可能分流A股资金问题,邹林多次公开表示,QDII制度试点初期,以机构和居民自有外汇为主,不会影响A股市场的资金流动,对B股市场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事实上,内地资金通过民间方式进入境外金融市场已不是新鲜事。数百亿元规模的“地下”QDII军团早已登陆香港H股市场,券商、私募基金、外资银行、地下钱庄等都有热钱暗度陈仓的通道。而且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已经可以投资香港市场,已经是“准QDII”概念。“在此情形下,QDII的实施更有利于将正常的海外投资需求纳入可监管、可调控的轨道。”易林明对记者表示。
“QDII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和QFII联动,实现国内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使得证券市场更加合理和公平。”易林明认为,由于相关法规和投资习惯差异,QDII实施初期不会有大量资金外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进来的口子开得大,出去的口子小。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资本的非对称性流动将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除了基金QDII,他还建议,可以通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允许有权到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进行基金管理。
不过,业界也有不同观点。左小蕾认为,推出QDII制度不一定会减少外汇储备压力。她认为,QDII制度的推出更大程度上是遵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QDII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应景而生
下一主题:股市“决战”前夕 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