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基金产品创新需寻求新途径

创新是经营企业的永恒话题。产品创新是创新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曾经被熊彼特大为推崇。基金公司作为经营特殊金融产品的企业,产品创新更成为其生存、发展、持续壮大的不二法门,在某种意义上说,产品创新是基金公司的生命线。
拿来主义不能解决创新问题
中国的基金市场作为一个后发市场,基金公司采取拿来主义是无可厚非的,在短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健全了基金产品线。不过,因为中国的基金产品创新不是内生的原生型创新,而是外生的次生型创新,许多创新产生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导致了产品创新成功的偶然性问题。货币基金成功了,ETF辉煌了,短债基金牛气了,但债券基金低迷了,指数基金消沉了,股票基金一般了。而这些品种在美国都是成功的典范,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在条件成熟时、市场需要时才生产出来的。
由此我们自然可以判断,创新最终成功与否,绝对不是简单拿来就行。在完成了跑马圈地似的产品创新后,下一步基金业要开始思考真正的创新问题,做出真正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金创新产品。实际上美国基金产品的发展同它整个金融的发展乃至经济的发展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其本质上体现了美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诉求。中国在基金产品的创新上最终也只有回到自己的政策、金融体系、文化甚至心理中寻找灵感。而所有这些因素最集中的地方无疑就是市场。
产品创新的三条路径
产品创新的基本方法无外乎三种:
约束诱致型
由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基金产品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对约束力量的突破或规避,以谋求超额利润。约束诱致型创新最终推动政策、法律的改进,并开始新的一轮创新,良性互动。
供给推动型
这是萨伊理论即“供给创造需求”在产品创新中的实际应用。供给推动型创新即通过产品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对潜在投资者进行教育引导,最终使潜在投资者变成现实投资者。
需求拉动型
这是产品创新最值得提倡的方法,但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方法。需求拉动型创新即根据市场的需求、客户的意愿进行创新,开发出合适的产品。
目前国内基金业的产品创新基本以前两种模式为主,真正以第三种模式进行的创新还很少。而在基金大类产品的模仿已经基本完成,市场细分日益重要的情况下,需求拉动型的产品创新越来越重要和迫在眉睫,当专户理财向基金开放的时候,这种要求就更加的急切。
需求拉动型产品创新的一个基本手段便是市场调研,即在产品创新中依靠市场调研获取市场的需求,并据此进行产品开发,实现基金产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兴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联合意向基金公司进行市场调研以指导产品创新。
多角度寻求基金产品创新
当前基金业内比较热点的基金产品是中短债基金、ETF,货币基金也依然余威尚存,许多没有发行货币基金的公司还在积极争取。围绕这些产品中出现的一些创新点并结合今年大的创新背景,我们有这样一些想法:
产品创新的角度是多样化的,绝对不仅仅在投资范围和费率模式等常规方向上,实际上在运营上的创新往往更为重要,比如长盛货币基金的T 1(未来可能的T 0模式)、亚债ETF的银行间市场发行模式、汇添富货币基金的“上证基金通”交易所市场发行模式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不远的将来整个证券市场可能有很多创新出台,包括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实时创设权证等,基金业应该在原来的创新基础上,积极将这些最新的变化纳入考虑范围,对已有产品进行升级或根本性创新。比如在保本基金中引入权证、用创设权证的方式解决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利用融资融券实现货币基金T 0等。
一些业已出现的品种,如ETF,虽然本身已经足够创新,但未来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ETF实际上是一个大平台,上面可以跑很多东西,从新推的两只ETF看来,有逐步主动化管理的趋势。我们预期,ETF的投资最终将实现一般开放式基金的方式,并利用其交易方式上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在申购赎回上也会逐步降低门槛,使得普通投资者也能更加容易参与到这种先进的基金模式中。
基金的创新从理论上讲并不仅仅是基金公司一家的事情,现在的趋势表明,银行尤其是托管行的参与对于基金的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托管行在产品创新上有先天优势,目前业内已经出现的创新比如银行连接基金的理财产品、银行联名基金的信用卡等等都显示了这一点。一些托管行如兴业银行在货币基金流动性、信用卡连接基金、网上银行基金交易平台和资讯平台的整合、存款连接投资和消费等有利于基金发展的创新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