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195
- 帖子
- 377
- 主题
- 147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企业中没有坏人,只有生意人。”经济学者说。 私营企业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却是一个常常被当做“坏人”的生意人。 这次的风波起于两件事:一是格林柯尔旗下上市公司科龙电器(000921[详情-资料])2004年报亏。在顾雏军努力树立自己的家电实业家形象的时候,科龙电器在盈利两年后忽然报亏6000多万元,这似乎在证明,顾在过往的实业理想只是一个谎言。 继而因涉嫌挪用科龙电器资金进行兼并收购,遭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事件,正从另一个更加权威的角度,验证着外界对顾雏军大玩“财技”的猜疑。 看以往,遭受经营亏损乃至卷入经济丑闻的上市公司难以枚举,而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在负面消息面前却显得尤其脆弱。即便是风吹草动,也能令他苦心建立的声誉轰然倒塌。 顾雏军已经到手的三家内地A股上市公司(襄樊轴承由于股权尚未过户未列其中)在2004年只有美菱电器(000521[详情-资料])一家赢利。即便亏损原因都已经在年报中详细披露,但科龙电器和亚星客车(600213[详情-资料]),却分别为此专门召开记者见面会,意图重树舆论信心,可见如今格林柯尔系下企业,已经有点惊弓之鸟的意味。 亚星客车和科龙电器双双亏损6000多万,既打破了顾雏军当初收购亚星客车时“当年赢利”的诺言,也中断了科龙电器在顾氏手中的赢利业绩,再次陷入质疑之中。 如今的风波证明,在福布斯2004年中国百富榜上排名75位、拥有数亿资产的顾雏军,其实难以承受这区区几千万的亏损。他只有在赢利的时候才能得到认同,而“赔钱”,则意味着一些他不愿讲述的故事被渐次翻出。 科龙亏损里面有怎样的故事? 明眼人发现,科龙电器实际上在2004年的前三个季度,仍然持有大约2亿元的赢利,而在年报中,业绩报出6000多万元的亏损。年报中提及的亏损原因,是由于计提4700万元人民币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3000万元人民币以及摊销华意压缩股权投资差额7100万元人民币三笔费用构成,算来,这三笔费用对科龙电器的利润产生1.5亿元的负面影响。而科龙电器在2003年时实现了2.02亿元净利润,即使去除三项计提的影响,科龙电器比去年的获利仍然减少1亿元左右。 难道是科龙电器为了掩盖经营上的不利结果,而选择利用会计处理的方法,得到比较“体面”的亏损结果? 陆刃波对《财经时报》说,“科龙电器的经营上应该还是比较优秀的”,他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几千万的盈亏账,是可以“算”出来的。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每年都要赴科龙进行调研,这一机构也曾经数次为科龙出具调研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科龙电器销售收入虽然同比增长36.8%,但应收款比2003年攀升61.1%,存货多出10亿元,也就是同比增长54%。另外,短期借款更是狂增,同比攀升239%,而货币资金,却只比2003年多出2亿元。比起那亏损的6000万元,这些数字,似乎更能说明,在这一年中,科龙电器的运营确实有些状况。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冀书朋认为,如果科龙经营状况很好,硬是在四季度做出亏损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使这样做,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潜亏暴露”,也就是选择这样一个释放点,把以往的窟窿填上,“科龙本身肯定是有问题的”,作为一名颇有经验的上市公司研究者,冀书朋断言。 冀书朋判断,如果排除人为做亏的假设,科龙电器面临的亏损,实质上有可能是长期积聚的“结构性亏损”。 可以想见,这个结论,不论对错,一定是顾雏军不愿接受的。因为顾雏军在进入家电业之初,就拿出行业整合者的气势,欲做产能大佬。这套运作思路,是顾雏军在家电界,乃至舆论界安身立命的法宝。实际上他也很快做到了。通过始于2002年的一系列兼并重组,以顾雏军私人企业“格林柯尔”为基础的格林柯尔系形成,达到冰箱产能1300万台,世界第一,空调产能1000万台。 “产能第一,意味着固定投资成本也是第一,需要足够的出货量进行摊销。而在价格战、成本上涨等环境压力下,将规模转变为利润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事情,更何况现在全世界都在面临提高开工率的问题。”冀书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