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7
- 帖子
- 568
- 主题
- 509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有些领先的公司无论时代繁荣或萧条,都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风险投资。因为这些公司,在对革新型的创业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往往是从战略目标的考虑出发,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这样他们到时就能收获战略与经济的双重回报 自5年前信息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由企业出资的风险资本纷纷撤资。以前认为投资创业科技公司能够迅速推动企业利润增长,而且还能显示自己紧跟科技潮流的想法突然间变得不再明智。 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波音(Boeing )和戴尔(Dell)等公司也这样做了,但是原因各不相同。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会长马克.黑森(MarkG.Heesen)指出,各家公司撤资的原因不尽相同。波音公司是因为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公司重组。戴尔公司则是由于经理们还未看到公司的利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削减风险投资不会对公司整体规模造成很大影响。企业基金与独立风险资本不同(有些独立风险资本目前已拥有几十亿的资产),它的规模通常较小。黑森说,“当某个关键人物离开时,这些基金通常会土崩瓦解。”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自寻烦恼进行风险投资呢?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加里.杜希尼茨基(GaryDushnitsky)说,因为风险资本是公司促进创新的重要工具。杜希尼茨基在他的博士论文,以及与杜克大学福克华商学院的迈克尔.伦诺克斯(Michae lJ.Lenox)合著的三篇论文中指出,公司的高级官员(曾经认为投资科技以外的其他行业能有意外收益)已经错过一次,而现在如果畏首畏尾可能会一错再错。 2000年,当企业风险资本投资风潮处于高峰期时,300多家大公司共向小型创业公司注入了160多亿美元的风险资本。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的风险资本投资总额已经降至10亿多一点。 杜希尼茨基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五年中风险资本不那么吃香,人们可能会对它有所怀疑。”但他说,“有些领先的公司无论时代繁荣或萧条,都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风险投资,知道这点非常重要。”这表明“这种投资还是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此外,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涌现,大型公司已经意识到他们不再占据科技垄断地位。他们需要工具来审视、确认、运用或利用其他公司研发的创新或革新技术。” 企业风险资本就像是三角凳的一条腿,强大的内部研发能力以及与学术或政府研究机构的强强联盟则是另外两条腿。 杜希尼茨基指出,那些继续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譬如杜邦、强生和IBM等,在对革新型的创业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往往是从战略目标的考虑出发,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这样他们到时就能收获战略与经济的双重回报。他说,“从战略角度出发的项目会挖掘自身的业务与其他公司的业务之间的协合优势。”这种项目能够创造出真正的的价值,并将价值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专利测试研究人员对数百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将那些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与未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做了比较。结果发现,“风险资本的投资额越大,投资公司的创新率就越高,无论以专利数量还是专利引用加权的专利数量(即以某专利被后续申请的专利引用的次数来衡量该专利的重要程度)计算均是如此。他说,种种传闻证实了这个发现。他列举了索尼、北电和其他公司的风险投资活动。”他们与其投资对象之间的关系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杜希尼茨基和伦诺克斯在两篇论文《公司何时对新企业进行研发投资》和《母公司何时会向创业公司学习?企业风险资本与投资公司的创新率》中得出结论,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得外部创新技术的公司一般都拥有强大的内部研发能力,这两者“互相补充,而不是为争取研究资金而互相取代”。 “我们发现,要从企业风险资本投资中有效地汲取经验,成熟的内部研发能力必不可少。如果公司想要从它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中学习经验教训,它必须首先具备充分的吸收能力。”此外,许多企业风险资本似乎都流入到“专利效率较低的产业”中。 杜希尼茨基解释说,那些有强大的专利保护的新公司(例如医药行业)对公开自己的新技术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谈判时能够继续掌控该技术。 而知识产权保护较为薄弱的产业(经常是信息科技行业),则对自己的创新技术总是秘而不宣,因为他们害怕如果过早地泄露给潜在的研发伙伴,该技术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被其他公司抄袭。杜希尼茨基说,企业风险资本往往是“捅破这层纸”获取创新技术的“唯一工具”。 技术秘密杜希尼茨基指出,多年来,创业者与有意投资的公司在企业投资或收购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因是否窃取商业秘密而发生争执。他列举了许多实例,包括Simple.com与McAfee.com;Cardio Vention与美敦力公司(Medtronic);某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与罗克韦尔国际公司。他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保护自己的创意,更多的创新技术可能会被保密。” 杜希尼茨基在名为《机构间获取知识的限制:企业风险资本的矛盾》的论文中写道,“如果创业者不能率先透露发明细节,展示自己的能力,公司就不会有兴趣投资,这样许多互利的投资关系就无法建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创业者对泄漏细节的态度非常谨慎。泄露信息的代价相当高昂,因为投资者可能会利用信息对发明进行模仿,导致创业者一无所获。” 那么投资关系何时才最有可能建立呢?杜希尼茨基写道,“在有利于创业者透露信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公司投入企业风险资本并不是为了抄袭的时候。”在对258家创业公司和74家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对比样本进行分析后,他得出结论,“如果产品有被取代的可能,那么两者建立关系的可能性就降低,如果两者的产品互补,那么这个可能性就会增大。” 他认为,如果两家公司的产品有可能互相替代,“就会诱惑企业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投机操作,抄袭创业公司的创新技术。”显而易见,创业公司与投资公司的关系非常脆弱,两者之间很容易产生误会。 投资导向及对业绩的影响在另一篇名为“什么时候风险资本投资才会创造公司价值”的论文中,杜希尼茨基和伦诺克斯“超越狭隘的经济收益,将经济收益与战略利益一并加以考虑”。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可以证明企业风险资本投资与创造公司价值密切相关。我们发现这种关系在某些行业最为突出。(企业风险资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积极关系在设备和信息技术行业最为明显。而且我们有证据表明,当企业风险资本投入旨在进入科技领域,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投资回报时,这种投入的贡献最大。” 他们补充说,“出于战略目的进行投资的公司更可能继续投资,并且加大投资力度。这样做法使战略导向型公司更有可能学会如何进行良好的投资,因而我们才得出这个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完全受经济利益驱使进行投资的公司(杜希尼茨基称之为“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思维)通常无法从投资中获利。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黑森完全同意该研究结果。最近他主持了为期两天的协会企业风险资本会议,他说单纯把创业投资看作生财之道的公司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后泡沫时代有利于那些坚持进行战略投资的公司。他说,“在泡沫时期,华尔街促使公司关心季度收益的数字;研发根本不受重视。”但现在这些公司发现他们内部几乎没有创新,因而意识到“创立企业风险资本部门并不是件坏事,即使它有时会赔钱,或者不能完全与公司体制相适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