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通胀隐忧:价格间的流动性

在继石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后,这一次又轮到了猪肉。
据相关新闻报道,北京新发地5月份白条猪平均批发价格达15.7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的7.50元/公斤上涨了109%。而且这个月该市场的猪肉价格已经密集出现了14次上涨。为此,很多地方政府已表示可能会启动储备肉,平抑价格。
我们较为担忧的是猪肉涨价后的一连串的事:此前先有石油价格上涨,再到粮食价格,现在又牵动肉类食品上涨,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当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后,是否会带动非食品类商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会不会对通货膨胀造成趋势性的影响?
另外,一直有观点认为,股市的火热分流了部分消费资金,那么随着财富积累,以及股市风险越来越高,会不会出现资金再回到实体经济中,并对通货膨胀造成影响?而资本价格与消费物价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本报诚邀高盛(亚洲)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法国巴黎资本中国总经济师陈兴动和花旗中国区经济学家沈明高,多方面解析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是为本期“天下论衡”。
1 肉价上涨再显通胀压力?
主持人:最近,猪肉价格上涨已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北京新发地市场5月白条猪平均批发价格达15.7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的7.50元/公斤上涨了109%;5月份该市场的猪肉价格已经密集出现了14次上涨。那么目前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会不会带动5月CPI再次走高?
陈兴动:从畜牧市场部门的统计数字来看,5月份猪肉平均价格已经涨到15元左右,有些地方可能更高。我分析这主要有几个原因,其中最大的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去年年初开始,猪肉价格逐渐下行,但同时养猪成本在不断上升,自然而然会导致猪的存栏数下降,进而影响到猪肉供给,最终表现出来就是猪肉价格上涨。再加上市场上人心基本上是买涨不买降,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不太成熟的市场上,这种效应会更大。
第二,与粮价走势有一定关系。实际上,去年全球的粮食收成普遍不是很好,国际粮价平均上涨了6%多,而且这个趋势到今年秋天以前不会出现太大改变。国际粮价的上涨也会影响到中国市场。
现在,各方对猪肉涨价问题都开始关注,总理也对此表示关怀,可以说政府会比较强势的介入,如组织货源等等。这些措施对市场会有一些影响,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猪肉供求状况,恐怕至少还需要3-6个月;而真正使猪的存栏数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恐怕需要12个月。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它会对整个价格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在CPI的构成中,肉禽蛋的比重大约占6%-7%,按照今年1-5月份猪肉平均价涨20%-25%计算,影响CPI约0.2个百分点不到,所以它对CPI总体的推动并不是很大。但重要的是,它可能会造成一种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再加上现在大家越来越觉得,中国这种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终究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高增长最后就会表现为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梁红:原因有三个,一是饲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上涨,这是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又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第二,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中国内地居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对猪肉的需求量上升,使得上游的价格能传导到下游。第三,据说,由于需求量增大,蓄养量不足,导致供应量稍微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拉升了零售价格。肉类食品占GDP比重为7%,由于本轮肉类食品价格上涨,5月份CPI肯定会有所走高,估计会达到3.8%。整个三季度,CPI估计会超过4%。当然,我们做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出现大的政策调整,不会再有大规模传导,比如从猪肉传导鸡肉,再传导其他食品等等,或者反过来对粮食价格产生压力。
沈明高:目前看来,粮价上涨导致养猪成本提高,和去年猪的疾病导致生猪供给减少,可能是此轮猪肉价格上涨的两个主要原因。但由于猪肉价格涨高会对猪肉供给产生刺激作用,而现在养猪的周期也就3-5个月,所以下半年肉价应该会有所回落。
另一个因素要看粮食价格会不会降下来。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去年玉米炼乙醇项目使玉米价格提高,并逐渐扩散到大豆等其它粮食价格。二是去年自然灾害较多。粮食价格提高以后,会影响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所以我们现在的基本判断就是,上半年食品价格走高,可能会对总体的CPI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下半年应该会有一个往下的趋势,除非出现突发性事件。
主持人: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多家机构预测全球粮价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又对国内粮价会造成多大影响?
沈明高: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是自然灾害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比如能源价格提高,使得对玉米炼乙醇的项目继续具有很大吸引力,这可能会引起全球粮价上升。
其实对中国来讲,我觉得粮价应该提高一些,这固然会对CPI产生压力,尤其会主要影响到城镇的低收入人群,但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好处。当然,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可以采取补贴政策,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粮食价格上涨而陷入困境,这是其一。其二,如果粮价继续高涨,通货膨胀继续保持在3%以上,对于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压力是资产价格的调整可能要加快,包括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否则大量的资金有可能会流向别的地方。
梁红:影响国内粮价的最大一个变数是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多高。此外,控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是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就如向上飞的气球,关键是是否能把它拽回到地面上来,货币政策在某些时候就可以充当向下拽的绳子。如果公众普遍对通货膨胀有高预期,即使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有很少的影响,而中国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甚至是调整的不及时,国内粮价就会上涨,如果再加上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国内粮价上涨得就会更厉害。
所以说,抑制通货膨胀,政策是很关键的。例如,现在百姓的存款利率是3.06%,实际利率更低,如果通货膨胀超过4%,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就会受到很大打击。目前,中国内地股市出现资产价格的膨胀,已经出现了居民存款转移到股市的现象,如果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对粮食价格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加以调控,以后货币政策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陈兴动:现在通货膨胀的问题需要关注,但还不至于令人担忧。我觉得CPI保持在4%以下,基本上就不用太紧张。尤其中国经济已进入到第三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恶性通货膨胀基本上应该不会出现。目前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CPI走高,主要是结构性的,提高利率等货币政策对它的作用很小,只能采取一些财政政策进行结构调整,来鼓励供给。
2 价格的传导
主持人:其实跟猪肉价格上涨相比,我们更担忧的是——较早是粮食价格上涨,现在是肉类食品上涨,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个传导机制?那么当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后,是否会带动非食品类商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不会对通货膨胀造成趋势性的影响?
梁红:其实最早是石油价格上涨,石油传导到玉米。价格是会相互传导的,比如猪肉价格上涨,也会传导到牛肉、羊肉,导致其它肉类价格上涨。
至于肉类价格上涨是否会带动非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要看货币政策的走向。2004年和2003年粮食价格也有大幅上涨,一些上游食品价格也上涨了。2005年,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内地会有通货膨胀的时候,我们依然坚持认为不会有,因为2004年中国内地货币政策调整幅度很大,导致需求减弱,一些上游产品包括粮食都没有持续上涨的动力。事实证明,最终显现的是国内需求相对削弱,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通货膨胀在2004年一度高达5.3%,我记得2005年中国内地通货膨胀一直在1.7%左右,M2也由2004的19%—20%降到2005年的14%,这正是因为大幅度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价格的传导效应无法进行。这一次能否传导下去,仍然要看央行采取哪种货币政策,正如经济学家所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个货币问题”。
陈兴动:如果从较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将会是上升的。袁隆平现在也提出来,国家要提高粮食保护价,如果粮食保护价提高,那么市场上的零售价格也肯定会往上抬。而粮食产量的大规模增加是有极限的,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趋势。
但是CPI中,食品所占的比重在33%左右,其它的60%多都是工业制成品。我们知道价格上涨主要是两个因素导致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对于现在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来说,成本推进因素的影响更为主要。因为中国不愿意让人民币较快升值,但又需要解决进出口贸易长期不平衡、长期贸易盈余这种状态,所以需要采取一些国内政策降低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也就是需要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成本的途径,一是通过税收,比如减少出口退税。二是增加生产成本,这其中又包括四方面的措施。第一,强化对劳动者保护,包括提高工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等。第二,减少污染,要求企业付出更多的代价保护环境。第三,土地价格上升。第四,减少隐含的补贴,调整水、电、石油等能源价格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导致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明、后年供给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些。
但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原来的出口企业更多转向开发国内市场,销售国内品牌,从而增加了供给,这又限制了国内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两种力量加在一起,即便工业品价格出现上涨,也应该是一种缓慢的上升。
3 资产价格与消费物价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股市的火热分流了部分消费资金,比如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原定买车或其它比较大宗的商品,现在都暂时压后,而是想先在股市赚赚钱。但是随着财富积累,以及股市风险越来越高,会不会出现资金再回到实体经济中,并对通货膨胀造成影响?
沈明高:这需要对股市有一个判断。如果股市真的出现大幅度调整,可能会有资金从股市上流出来,但这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通胀压力,则不见得。一是由于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仍在上升,有些投资者可能会改变投资方向,从股市回到房地产市场,继续推高房价,这个可能性我倒是觉得更大一些。其次,股市盈利后,确实会带来消费的增加,但财富效应的释放是渐进式的,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洪水猛兽一样,一下子就使整个财富状况发生变化。而且这种财富效应,对肉类等食品价格的影响不会太大,更可能是对汽车等一些非食品类的价格有影响。但中国总体上来讲,仍存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之所以没有爆发出来,是因为中国出口增长比较快。所以,即便是这些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但多余的一些产能也会释放出来,所以对价格的影响也有限。当然不排除一些比较小的产品部门,由于供给有限或有周期性,会出现价格上涨。
另外,如果股市只是小幅调整,那么很多资金不会马上离开股市,消费物价受的影响会小一点。但从趋势上来讲,股市的财富效应会反映到消费上来。总体而言,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关键还是要看消费品的供给价格弹性,我认为中国大部分消费品的供给弹性还是很大的,所以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消费价格的影响在短期之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当然,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有上升的压力,毕竟经济增长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这对物价是个压力,但对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企业来说就是机会。
陈兴动:股市崩盘,然后资金从股市退出来去消费,乍一听是那么回事,但实际想一想,如你在股票市场挣了一笔钱,现在面临股市调整风险所以把钱拿出来,你会一下子把大部分用于消费么?我想恐怕不会这样。而且即便是,那也是不可持续的一次性消费,影响也是暂时的。但是如果股票市场持续向好,投资者预期未来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收益,倒是会促进消费增加。因为人的消费行为取决于收入预期,而非现在的单期收入,后者只是一个爆发性收入,无法支持长期的消费行为。所以说,股票市场下跌对消费应该是一个不利的影响。而且从统计数据上看,财富效应已经出现,今年前几个月,大概1到2个百分点的社会商品零售加速增长,应该归功于股市。
主持人:那么现在是不是应该利用财富增加比较快的时机启动消费呢?
沈明高:启动消费的关键是要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而财富效应是推动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财富效应就是说,一个消费者拥有的财富增加了,就会觉得更富有,消费有了安全感。在目前的情况下,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加,其边际影响肯定有利于消费。但股市的财富效应与其他的财富效应还有所不同,尽管短期看投资股市的回报很高,但由于股市的高风险,在同等条件下,其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不如真实财富的作用大。
现在可能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考虑。一是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不至于让资金过多的集中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有助于降低对资产泡沫的担心,也就降低了投资的总体风险。比如现在发展债券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同时,要尽快完善资本市场自身的建设,开放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回报,然后让其投资和消费慢慢达到一个平衡。简单点说,如果投资回报低,那么老百姓为了应付未来买房、供孩子上学等,只有增加储蓄;但如果投资回报提高了,他们现在或预期未来会有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就有可能少储蓄多消费。所以,发展资本市场,在短期内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但是从中长期来讲,对启动消费是有帮助的。
其次,政府可以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把更多的资金从投资于建设项目,转向公共品的提供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这对消费也是影响很大的。但这个转变估计不会太快,因为中国政府面临就业的压力,如果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公共品的提供,政府会担心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