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195
- 帖子
- 377
- 主题
- 147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央企重组还没有真正开始”,李荣融的话或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在国资委提出的2006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五项措施中,位居首位的依然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几个大的巨头都没有表示不同意见,那我们也没什么意见。”2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煤炭行业的央企总经理表示,其公司已经在春节前将预算报表上报了国资委。 春节前从国资委传出的消息是,2006年将着手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中央企业将开始上缴收益,这将终结12年来央企只上缴税收而不上缴红利的历史。 数据显示,2005全年169家中央企业共实现利润6276.5亿元,其中7大垄断巨头(中石油、中国移动、中石化、中国电信、中海油、宝钢、中远集团)所占比重不小。在2005年上半年,这7家企业占了央企总利润的66%,其中仅中石油一家就占总量的四分之一。 但如何上缴利润?向谁上缴?谁来统筹分配?每一个细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谜底却要到两会之后才能略见分晓。 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还完成了9组18家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减少到169家,两年里累计减少央企28家。 成绩可谓不小。不过,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真正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开始,中央企业的重组还没有真正开始”,春节前他搁下的这句话,让不少人过年时心里都有些七上八下。 按照李荣融的说法,国资委成立两年多以来,一直在等一些条件的成熟。2006年,会出现一些关键的突破。 首先是要,告别“空手道”。 告别“空手道” “没有预算的话,调整布局和央企重组只能是空手道。”1月23日,在春节前国资委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上,李荣融坦言。 另一位国资委高层对此解释说,“比如说华源重组,如果国资委自己有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预算,就可以很快进行了”。 消息人士认为,将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导权落实下来,绝对是国资委2006年的一件大事。该人士透露,在3月初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之前,国资委近日将尽快将方案递交国务院。 早在去年两会期间,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就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如今一年过去了,“大的原则已经达成一致,财政部编制总的预算,国资委编中央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李荣融对记者表示。 但方案的具体细节则还在紧张的沟通协商之中,比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否作为部门预算?将向哪个机构报告?如何协调?从何时开始?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其实技术上很简单,关键是涉及利益协调的问题,比如国资委与财政部、国家和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和地方之间或者说国有资本预算是否能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课题执笔人张文魁认为。 “对于即将正式上报国务院的预算试行方案,国资委慎之又慎”,一位参与编制方案的人士透露,来来回回修改了无数回,关键点还是预算的来源和支出,以及协调和监督机制。 “企业的利润和分红将是预算来源中的一部分。”李荣融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个问题上,国资委和财政部的立场是高度一致。财政部人士也表示,向企业征缴红利是财政部多年来的努力方向。 对此,央企也似乎在沉默中接受了。到2005年12月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净资产4.65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利润则是以每年1000亿的幅度在增长。 “收缴股息红利已是势在必行,央企中也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最大的挑战还是2个政府部门,国资委和财政部之间的协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课题的另一专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张春霖表示。 “是出资人代表,国资委却一直没有享受出资人代表的最大权利———收益权”,李荣融认为,国资委承担了出资人代表的义务,却没有享受权利,应当由国资委来主导收缴央企股息分红。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财政部预算司制度处一位处长告诉记者,财政部的态度是,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认定为财政预算体系中的部门预算,向财政部汇报。 “在预算的支出方面,国资委亦考虑成立咨询委员会,对重大支出进行科学决策,当然,在使用方面,最主要支出的还是用于央企重组。”李荣融在1月23日的全国国资监管会议上表示。 “胡萝卜”作“药引” 准备择日颁布《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也是李荣融心目中的“关键”突破之一。之所以“关键”,不仅仅是该项规定在完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国企高管激励的胡萝卜,已经成为国资委破解其他多项改革难题的“药引子”。 多年来,制度欠缺之下的国企负责人责权不统一,被认为是中国国企改革中最大的难题,二十多年来国企改革的不断尝试,也总在“先解决制度的问题,还是先解决人的问题”中不断绕圈子。但实际上,制度和人,正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是无法分出先后,不可分而治之的孪生体。 或许正是参透了这一点,李荣融走的是一条同步解决的路子,这也是为什么在开放股权激励和增量持股的同时,国资委要为实行主体圈定的一系列的定语。 在允许国企管理层增量持股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60号文》)中,要求是“公开招聘、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竞聘上岗或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管理层,才有资格通过增量方式持股。 “这显然是为了推进国资委一直在倡导的市场化竞聘国企高管的措施,60号文下发之后,可以预见国企通过公开竞聘选拔高管的方式将被普遍推广。”无论是国资专家,还是国资委官员,对这一点都表示了认同。 而在央企层面,公司治理完善、业绩考核达到A、B级、设有董事会、旗下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主业清晰等定语,则是央企高管获取股权激励所必须完成的前提条件。 “以前的种种改革,企业负责人更多的是被外在的力量拖着改,现在有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参与改革的内在动力也大了。”国资委一高层曾这样表示。 而李荣融提出的“先境外上市公司,再境内上市公司,再集团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的推进路线图,无疑又将激励更多央企公开上市尤其是海外整体上市。这种改革路径,在许多国资委官员看来,是在现有的实际情况下,进行股份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多种难题的最佳选择。 “整体上市,不存在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寻租空间,公司治理结构透明公开,由出资人通过公开市场规则来进行监管,这对于国资委来说,会省力不少。” 央企重组“真正开始” “央企重组还没有真正开始”,李荣融的话或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在国资委提出的2006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五项措施中,位居首位的依然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李荣融要求,各地国资委要积极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股权收购、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配置。 事实上,早在2003年李荣融上任之际,就提出打造30-50家(后改为80-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集团,力推央企做大做强。“同一个产业中,只能允许保留3-5家央企集团”,“央企必须达到行业前三名的央企”李荣融多次发出了这样的指令,并表示将参考这些原则来圈定央企重组的路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确定发展主业会成为央企负责人的一件大事,确定了行业、主业,如果没有达到前三名者,被重组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2005年底,国资委已经确认了96家央企主营业务,并按照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初步确立了央企布局与调整的思路和意见。 “这些思路和意见现在还只是一个内部的参考意见,真正的确定,要等到两会之后。”国资委规划局局长王晓齐告诉记者。 但显然,在重组的方式上,除了较为传统的行政式划拨资产的方式之外,国资委更倾向于通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来操刀进行。 对国资委来说,真正有挑战的,不是如何处理那些面临破产或经营极差的公司,而是如何重组势均力敌或资产规模相当的央企。这个自身定位一直在争议中的新机构,不太愿意再被扣上“政资不分”的帽子,去指导一场旨在解决“政企不分”的改革。 因此,只作为出资人平台,主要通过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公司的资本化运作,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央企重组,是国资委更中意的选择。国资委已经选定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作为试点。 在2005年12月底,李荣融曾告诉记者,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公司试点“有2家差不多了,至于是否要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公司,还要视情况而定”。 但记者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是,国资委准备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央企重组的任务。 “新的公司在酝酿之中,两会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具体准备阶段。”有国资委人士告诉记者。 但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公司是否已具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来撬动以万亿为单位的央企重组的盘子? 2005年的一个“大项目”或许将承载练兵的使命。从9月16日事发至今,华源重组已有5个月的时间,重组方案至今还未最后敲定。诚通集团重组华源事件的进展和成败与否,其实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企业重组本身。华源重组中N种重组方案的博弈,无论哪种方案胜出,都将为即将“真正开始”的央企大重组探索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