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分析师排名乱象 花钱买票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

对于国内多数证券分析师来说,2006年第三季度是忙碌的。一些由媒体主持的排名活动即将揭晓,而这些排名不仅会影响分析师的奖金、薪水,还有未来的职业生态、江湖地位。
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评价是重要的标准,所以从6、7月份开始,分析师们就“忙活”起来。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9月份市场上的研究报告明显少了很多,因为大家都在拉票没有时间撰写。”业内人士称。
券商研究部门积极推动分析师参加排名,因为排名靠前的优势研究所和分析师,能得到更多基金分仓的佣金收入。
但由此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是,排名大战已经造成行业混乱。除竞相高薪挖人外,为提升业内排名,券商和分析师的买票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
排名秀
由于缺少类似经纪、自营、投行等业务中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自媒体的排名成为券业和公司内部衡量分析师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争取排名靠前,大多数分析师从6、7月份就开始活动开来。
一个分析师把MSN的名字添加上“投票开始了”,另一位分析师说,“采访?最近特忙,单位都没有人,都在忙着为分析师排名而活动。”
证券分析师提供的主要产品是研究报告,券商作为报告的批发商,以年计算将整个公司的研究报告打包销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以交易量来付款,所以真正使用券商研究报告的是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而媒体则通过对后者进行调查问卷来获取券商研究报告的质量等级。
具体过程一般是,媒体向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发放调查问卷,后者根据问卷给每家券商研究员打分,其评价主要参考三方面:实用性,即是否纳入基金投资组合;服务质量,包括报告推介频率和沟通频率等;报告质量,包括撰写规范、深度和广度等。
每位基金经理都有投票权,最终汇总时按照基金公司规模而给出相应的系数来计算。
如果基金公司采取集体投票,其领导所起的作用就会大一些,这样,当基金公司负责人与某家券商关系较好,就可能给出较高的评分。
一般情况下,基金经理对于熟悉的分析师也可能给分较高,不过,一些基金经理认为,“虽然部分有交情因素,但总体上评选比较客观。”
为了增加印象分,从6月开始,券商分析师开始频繁到基金公司拜会,“行业分析师介绍自己写的研究报告,称某只股票在什么时候推荐过,现在走势如何,主要是加深基金经理对自己的印象。”一些基金经理解释拜会过程,然后基金经理依据这些描述评分,“如果一些行业不是特别熟悉,可以不评分。”
“应该说市场表现是第一位的,95%的考虑因素是看市场验证情况,其他5%要看分析师跟基金经理的沟通情况。”一位基金经理承认。
分析师新定位
争夺排名给分析师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当年的奖金和薪水增加,“我们公司有规定,评上最佳分析师之后,年收入可达到50万元。”一位分析师小罗介绍说,目前他的年收入是十几万元,这是行业内的平均水平。
其次,评级靠前的分析师职称和级别也相应提升,国信证券总裁胡继之就表示,“被评为前两名,是成为我们首席分析师的基本条件。”不少券商内部还将测评体系与评级机构捆绑,目前券商考核分析师的指标有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包括一年撰写报告数量、参加投行项目多少、路演次数;而软指标有内部评价、外部基金经理的反馈和媒体、机构的排名。
如果排名靠前,“跳槽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小罗说。由于国内优秀分析师有限,重金奖励或“挖角”也就成了券业的家常便饭。
尽管分析师的收入呈不断增加之势,但分析师对收入的不满程度也在增加。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分析师不满意目前的收入,而基金公司则对他们敞开了大门。2003-2005年,共有48位最佳分析师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中有70%转做投资,这些人中有八成以上进入了基金管理公司做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其余的转到了券商的资产管理部等其他业务部门。
最后,优秀分析师还可以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多数基金经理表示他们更关注研究员推荐的股票上涨幅度,而优秀分析师的江湖地位高,话语权大,自然会影响相关行业的个股价格,“如果研究员号召力高,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基金经理说,相应的,研究员就能为来年的评级积累更多分数。
一位基金经理明确表示:“我们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主要通过研读分析师的报告。”由于基金研究部规模一般不大,研究员需要研究的行业和公司太多,研究质量容易下降,因而外部报告更具有参考性。
延伸的利益链
分析师的地位不止于此,知名分析师不仅能助推投行业务的成功,还能影响行业态势和公司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政策的取向。如果知名分析师所在公司的其他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在分析师制造的市场波动中获取高额利润。
今年以来,分析师抛出研究报告、机构投资者大举跟进,然后股票大涨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沟通密切,调查显示,在最佳分析师中,有九成多与10名以上的基金经理保持经常的沟通,七成在一个月中接到过10位以上基金经理的沟通电话。
“分析师秀”火爆,还来自于券商研究部门的推动。
首先,目前国内券商研究部门正在转型,从对内服务为主的非利润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即靠提供研发成果赚钱和获取佣金分成达到“以研养研”的目的,而基金公司给券商佣金标准依据是券商提供研究报告的好坏,“如果研究做得好,就会给较多的分仓。”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据统计,目前在基金分仓量排名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大券商占大多数席位,研究实力决定分仓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券商研究机构凭借强大的研究团队对机构客户业务的垄断势头。
券商研究机构逐步意识到这一点,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曾经说过,“研究肯定能创造佣金。”现在国泰君安研究所每年收入五六千万元,主要是基金分仓的佣金收入。
研究所实力日渐强大,分析师自然也少不了分一杯羹,在券商分仓所得中,往往有一部分要返还给研究所,有的基金甚至指定要返还一部分佣金给某位分析师。据了解,返还比例在20%左右。
“这种以前在国外才有的现象,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了。”业内人士表示。
其次,券商研究部门在公司内部地位也需要再提升。过去很长时间,由于研究部门不创造利润,内部地位不高。比如中信证券,其他部门高管可以拿到MD(董事总经理)的级别,而研究部门最高管理者则是ED(执行总经理)。因此,提升地位、证明实力的主要方法就是研究部门在行业内的排名。
而且,研究部门被看做投行链条上的一环,如果研究实力强,就意味着公司话语权大,在投行、资产管理等领域就占据优势。所以不少券商希望通过强势研究打造品牌,掌握行业话语权,增强股票定价能力,并助推公司其他卖方业务的发展。
最后,如果未来券商行业兼并加剧,研究部排名前的就具备优势。
行业混乱
分析师评级已经给行业造成一些混乱。
为了提升整体排名,券商之间“八仙过海,各显身手”。一些券商准备得比较早,例如申银万国研究所1998年起率先着眼于大型机构投资者服务,目前其上百家机构客户涵盖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为此,该公司还成立了由12名员工组成的咨询服务部,定期举办专业研讨会,便于大客户之间的交流。在券商基金服务佣金收入排名表上,申银万国研究所自2000年起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国泰君安也不示弱,2000年初,李迅雷就提出,“研究所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要目标,提供个性化服务。”之后该公司开始把重点放在以基金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1999年,国泰君安研究所在券商基金服务佣金收入排名表上位列10名之外,此后两年跃升至第4位和第2位,2003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今年以来,其他券商都纷纷行动。今年8月,中信建投在峨眉山召集百名基金经理会议,之后招商证券在敦煌召开同样目的的会议,业内称之为“拜会”,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排名。
业内对券商研究部的排名顺序已经做出预测,国泰、申万争夺第一、二名,中信证券“坐三望二”,招商证券在四五名,中信建投紧跟后面,而中金公司有可能无法进入前五名。争夺比较激烈的还有国金证券、华泰证券、平安证券等。
为了排名更有把握,一些券商研究部还采取“一帮一”的策略,即让排名靠前的研究员,带着有希望的研究员,组成团队进行排名冲刺。
券商之间也竞相高薪挖人,“由于被挖过来的分析师排名都靠前,研究部总体得分就会高些。”北京一位券商人士说。现在国信对首席分析师的开价是年薪30万-50万元。而2006年以来,中信证券将国内大批最佳分析师召至帐下,业内估计中信至少付出了每人几十万元的代价。
为了挽留优秀分析师,中小券商也开出越来越高的价码。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称,今年所里最优秀的分析师可以拿到四五十万元。
激烈的争夺开始滋生不良的游戏规则,为获取优秀分析师排名的“买票”的行为正在蔓延,比如券商给基金公司赠送礼物拉关系,“如果拿出5万元做拜会的费用,最终能够获得排名,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一些研究员介绍说。
“竞争太激烈了,今年可能没指望了,我连基金经理都没认全。”小罗沮丧地说,“明年再努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