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招股20倍 内地企业香港上市掀高潮

6月26日,香港,上海复星国际公司正在举行一场国际配售推介会。这次活动将内地企业在香港的上市热潮推向高峰。复星国际此次招股集资额最高达115亿港元,是香港近期新股中最大的IPO,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出席会议。
同一天,香港还有三只新股同时开始公开招股,其中就有两家内地企业: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维达国际")和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从6月下旬开始,香港迎来新股上市又一波热潮,在持续的一个月内便有15只新股集中招股,总集资额可能超过360亿港元,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为内地企业,包括像SOHO中国等知名地产商。
南华早报曾报道,阿里巴巴也已决定下半年在香港进行IPO,融资10亿美元。这将是内地互联网公司在香港市场最大的IPO,国内其它主要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地点都为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投资银行界预期,若剔除去年中国工商银行超大规模IPO的因素,今年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的集资额和上市公司数量都有可能超过去年。新上市公司以内地民营企业占多数,民营企业平均集资额超过往年。
水涨船高
IPO项目一般要筹备半年到一年时间,今年上市的公司,其实多数在去年就已确定上市地,并获得内地监管部门审批。然而去年内地股票市场已持续升温,估值水平高于香港市场,并且内地也鼓励更多企业回A股上市,为何仍难挡民营企业来港上市的热潮?
6月25日,出席计划上市记者会的维达国际董事长李朝旺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资本市场一直是公司上市的首选,一方面因为香港市场的法治与监管具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维达在香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同样较高。
在香港上市能够使民营企业获得企业治理具国际标准的认可,这是希望做大的中国民营企业普遍持有的想法。但除了这一因素外,多位投资银行界人士均认为,香港股市交投活跃是另一个推动力。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已成为国际投资界共识,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股市高涨,都使海外资金对中国上市公司非常热心。而受制于QFII的规模,大量国际资金会投资内地H股与红筹股。
香港证券市场亦因此受惠。
另外,今年内地企业的香港上市热,与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居多亦有关系。
他说,在选择市场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极为看重后续融资通道效率与市场的稳定性。相比内地市场,香港市场可供选择的融资手段多样,更具效率。另外,内地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受政府调控影响,市场波动性太大,对上市公司当然不利。
摩根士丹利北京代表处的执行董事张书铭则认为,尽管中国证监会鼓励优秀的企业在A股上市,但中国的市场很大,水涨船高,不管监管部门怎么控制,都会有很多企业到香港上市。
内地民营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成为多位投资银行人士交口称赞的另一个重点。
6月25日维达国际举行计划上市记者会,虽然维达集资额仅达11亿港元,美林亚洲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李镇国却亲自出马主持记者会。李镇国说,维达是中国最大的卫生纸品生产商,虽然集资额不大,但美林看好具有潜质的中国企业,希望与他们一起成长。
香港大福证券执行董事兼大福融资负责人陈志安指出,近年来内地企业来港的平均集资额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增长更为突出。就今年上半年来看,民营企业的集资额增长较上市个数的增长更为显著。据港交所统计,截止今年5月底,红筹公司在主板的上市集资额达60.12亿港元,是过去两年全年的3-6倍。
正当其时
从最近内地企业在港IPO的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的认购都非常活跃。
据消息人士说,正在香港路演的复星国际,在6月26日路演当天傍晚,就获得约8倍的国际配售超额认购。当晚决定加价,招股价由原来的6.48元至8.68元,上调到6.98元至9.23元,以上限价计加幅约6.3%。最高集资额亦从原来的87亿港元增至115亿港元。复星将于6月29日日开始公开招股。
此前,复星国际已获得11名基础投资者共2.2亿美元的提前认购。当中包括长实主席李嘉诚、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迪生创建主席潘迪生家族、嘉里大股东郭鹤、中国人寿(海外)、太平洋保险集团、AIG集团大股东Maurice R.Greenberg、首域投资及新加坡GIC,各投资0.2亿美元(约1.56亿港元),总计占集资额13.9亿美元的15.8%。
而另据香港媒体报道,统计七只已截止及正接受认购的热门新股,截至6月26日晚共获得超过5000亿港元的认购额。
另外,以估值来看,内地企业上市公司招股价体现的市盈率亦显著推高。复星国际招股价上限的估值,约为2008年预测市盈率17.4倍,超过业务相若的上海实业(0363.HK)2008年预测市盈率15.3倍。
已结束招股、即将于7月3日挂牌上市的广州地产商合景泰富(1813.HK),招股价为7.28元,集资达45.5亿港元。
按公司预期2007年全面摊薄后每股盈利0.38港元计,预测市盈率达19倍,估值与中国海外(0688)、华润置地(1109)及富力地产(2777)等市值较大的内地房地产股相若,市场认为估值达偏高水平。
内地地产股的估值高,是因为一直备受香港市场的青睐,但今年来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行业也相当多元,除了房地产,还有多家零售业、制造业股份。香港大福证券执行董事兼大福融资部负责人陈志安说,即使是零售业在最近的几个IPO中,也获得了20倍的市盈率,这在以往的香港市场上是极少见的。
陈志安认为,这几年国内企业来香港的平均上市公司集资额越来越高,由于公司规模比以前大了,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大基金认购,而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又保持了上市未来的稳定性。
看好民营红筹
对于下半年香港新股集资规模的预期,瑞士银行与摩根大通银行的投资银行人士均表示,下半年的集资规模会更大,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
据香港联合交易所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H股公司与红筹公司集资总额已达600多亿港元,如果计算上6月至今内地企业新股的集资额,则将超过900亿港元。
瑞士银行(UBS)中国区投资银行部主席蔡洪平与美林亚洲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李镇国均认为,今年来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比去年还多,如果剔除去年工行巨额IPO,今年的集资额可能还会超过去年。
2006年,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与红筹公司集资总额达3570亿港元,使港交所的集资额首次超越伦敦股票交易所,其中工行就占据了约1300亿港元。如剔除工行IPO,2006年的H股与红筹公司集资额可能将超过2200亿港元。
业界曾普遍认为,2005与2006年内地因为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暂停,才使大量内地企业挤到香港上市,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内地监管部门希望增加A股上市股份供应以调控过热的股票市场,这些政策因素将对香港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但大福证券的执行董事陈志安认为,今年上半年一级市场的火热,与二级市场的活跃互动有关,QDII投资港股的长期利好效应,加上香港平台的集资额、管治水平在国际上排名愈加领先,对国际大基金具有长远的吸引力,这是国内市场暂时取代不了的。
虽然监管部门鼓励内地企业在A股上市,但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趋势不会停息。他特别看好民营企业,认为国内经济发展令很多行业受惠,而民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年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有潜力变成上市公司。
不过,由于民营企业多数倾向于以红筹方式上市,而从去年9月证监会出台10号文加紧内地企业间接海外上市的审批以后,今年以红筹方式申请来港上市的审批已经放慢。H股方式来港上市则未受影响。
陈志安说,民营企业选择红筹方式在主板上市,是因为H股方式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原始股份不能流通,但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并不愿意放弃流通的灵活性,并且H股股份规定发行人净资产须达4亿元人民币,集资额至少为5000万美元,以及最近一年净利润至少为6000万人民币。
因此,陈志安认为,由于政策不明朗,短期来看,可能会对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市场带来隐忧。现在投资银行手上正在做的IPO项目,基本上都是政策出台之前的项目。
但中长期而言,他仍然看好红筹股。认为政策因素早晚都会明朗,而这个通道也早晚都会放开。
投资银行人士纷纷表示,由于上市融资生意火暴,已令投资银行界人手紧绌、薪水高涨。因为看好未来民营企业来港上市的趋势,多家投资银行更展开人才争夺战。陈志安说,大福证券也正在招揽人手,这不仅是因应短期业务的需要,也是基于公司中长期发展的需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