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987
- 帖子
- 284
- 主题
- 142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自2006年9月8日以后,一度遭受封堵的红筹上市路,渐露放开的迹象。 《财经时报》从中国保监会及香港等多个渠道获悉,5月中下旬,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集团”)到香港H股上市的请求已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这意味着,这家内地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保险集团,正式进入H股上市的倒计时。
此前的媒体报道,太保集团将在今年以“A H”的方式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但这次批准的只是H股的发行。 但事实上,太保集团并不是“10号文”生效以来监管层批准的唯一一家企业。据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向《财经时报》透露,近期,重庆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也获得了监管层的批准,将以红筹的方式到香港去募集资金。 去年8月,商务部等六部委出台了“10号文”。这个在当年9月8日生效的文件,让中国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的道路,变得困难起来了。 文件生效后,监管层对于这种俗称为“红筹模式”的上市路径就没有批复过。 太保获批 过去一年多来,太保集团一直在为上市努力。 截至2006年底,这家中国第四大保险集团总资产突破了1800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率之低位居整个金融行业的前列。 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太保集团也把整体上市列为最重要的任务。 此前,有消息称,太保集团与上汽集团、北京银行和中国铁路建设等一批公司正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准,期待能够在香港上市。 就在4月底,保监会通过了太保集团的换股方案——凯雷和保德信将持有的太平洋人寿股份有限公司4.99亿股股权转让给太保集团。作为交换,凯雷在追加一部分资金的条件下,获得太保集团19.9%的股份。 事实上,太保集团香港红筹上市一直在秘密进行中。香港一家接近凯雷的律师事务所主管告诉记者,太保集团以红筹方式来香港上市的方式在5月初便得到了监管层的批复。 而记者就此采访了太保集团的一位高层,“详细情况应该去问保监会。”这位高管没有正面回答《财经时报》。 “在5月初就已经得到了批准。”保监会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 渐次放开 随着太保集团等公司红筹模式的“复苏”,监管层对于企业境外上市的批准似乎也在逐步放开。 早在今年初,中部某省一家拟到新加坡上市的民营企业,曾向证监会的官员私下咨询上市事宜,但最终碰壁而归。按照这位官员的说法,对于融资规模不到10亿美元的企业上市,监管层倾向于在内地A股市场上市。 这已经成为众多想以“红筹方式”到境外融资公司经历的缩影。 按照“10号文”的规定,以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此,证监会全面接管公司以红筹方式上市的监管。 而根据上述香港律师事务所主管的统计,自去年9月8日以后,真正意义上通过跨境换股实现上市的尚没有一家获得证监会的批准。“我们帮助上市的公司均在9月8日完成了离岸注册,之后的还没有。”她感叹说。 在这之后成功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均是在9月8日之前完成了相关法律程序,不受“10号文”的影响。 甚至一些海外媒体报道,证监会已经暂停了内地企业到H股上市工作的审批工作,转而鼓励它们到内地A股市场上市。 根据数据显示,在2006年,共有59家公司发行了H股,共募集资金415亿美元,这其中41家内地公司总筹资额为386亿美元。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来自业界的消息显示,监管层开始松绑内地企业的境外融资。5月初,上述中部某省拟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就接到了所聘请法律顾问的通知,启动已经停止了的上市工作。 而太保集团和上述重庆国有企业在H股被批准上市,无疑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门槛不低 但是,从目前这两例获批的公司来看,要获得去H股进行IPO的批文将面临很高的门槛。 据《财经时报》的了解,这两家获批的企业皆是大型国有企业。 此前,据熟悉证监会境外融资门槛事宜的人士透露,证监会官员私下曾表示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要达到10亿美元以上。 今年初,因为募集资金超过50亿美元,中信银行(0183.HK)被监管层鼓励采取“A H”的方式进行IPO.而业界估算,按照太保集团现在的资产规模和质地,其在香港H股市场的融资规模将至少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事实上,今年在H股上市的洛阳钼业(3993.HK)和碧桂园(2007.HK),分别筹资达到了80亿港元和125亿港元,均超过10亿美元。 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恰恰印证了此前流传已久的说法——融资额不低于10亿美元。“尽管没有明确的标准,但融资额小也不会融资通过。”上述中部某省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 对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红筹上市闸门是否全面放开,现在尚没有明确的轮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