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02
- 帖子
- 222
- 主题
- 129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随着沪市上市公司都市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37)6月11日的一纸公告,国内券商借壳第一案最终花落海通证券。 通过都市股份吸收合并,注册资本居国内证券业之首的海通证券即将抵达上市路途的终点。用不了多久,中国内地股市的行情显示屏上,“都市股份”将被“海通证券”替代。 周一,股市对此反应积极,股价已经上涨多时的“券商概念股”再度发力,身价齐涨。 借壳上市,自去年下半年兴起于中国证券业,曾激起业内的极大幻想。 由于2001-2005年间行业不景气,国内证券公司先前被利润掩盖的种种弊端及风险隐患频频暴露,管理层不得不施以综合治理举措,一批“问题券商”被托管甚至破产清算,部分小券商被收购合并,合资券商阵营得以有限度扩充。随后,分类监管思路推行,被监管者认可为行业优秀者的券商有幸进入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行列,可造就者成为规范类证券公司,其余归入三等或以下。 2005年起,证券公司走到了十字路口。欲获得券商新业务资格,拓展原有业务的规模都要用净资本说话。而此时多数券商的净资本,或只有区区数千万元人民币,或数亿元,业内还纷纷抱怨行业机制不活、融资渠道匮乏。原有的国债回购、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或已异化为违规途径而绝迹,或非长久之策。各家券商被迫自寻生存道路。 上市成为第一优先选择。同行中已有令人欣羡的样本——中信证券。五年前,中信证券在业内虽属发展稳健,但并不名列前茅,但其净资本去年底已达105亿元人民币,居行业之首。但多数券商受阻于IPO要求连续三年盈利的“硬标尺”,不得不绕道而行,寻找可供其曲线上市的“壳”公司。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与IPO相比,借壳费时较短,股市中ST公司、问题公司不少,正好可取之一用。亦有人称,借壳是现实的选择,若有政府或相关资源的动用或支持,找一个“干净的壳”对上市确实是便捷易行。
然而券商借壳的弊端很快为人熟知。如借壳是否会突破对于发行人上市的普遍适用性规定;是否会突破上市规则中对于这类特殊金融机构的较为严格要求;行政力量的介入,是否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本意,等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借壳从意向到谈判,再至具体方案,常常事涉多个主体,其间的信息保密及其后的合规披露,目前在一些案例中已显露出不合理之处。 人们注意到,最早公布借壳方案的广发证券上市一事,因上市公司与广发证券人士涉嫌内幕交易等,至今仍搁浅于管理部门的案头。 因此,管理部门审慎对待券商借壳,并鼓励符合IPO 条件的证券公司加快上市的态度,当是理性选择。 从媒体的披露看,目前,至少有国泰君安、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超过十家证券公司正准备上市。国金证券、国元证券的借壳申请也在待审。未来,一批券商股将与银行股一样,显著扩大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值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远非券商改革的终点,更有意义的是建立起中国证券公司合规的治理结构,并在这一行业中更多地注入市场化选择的因子。构建起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方可摆脱“老一代券商”的生存轮回,让证券公司这类特殊的金融中介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灵魂作用,方可避免重陷“内部人控制”的窠臼;并且,上市将使管理部门从划分资源及审核券商执业资格等行政审查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于市场合规运行。券商的生存将更多地由市场作出判断,并购将真正降临中国的证券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