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985
- 帖子
- 241
- 主题
- 176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汹涌的投资热情正在把基金业推向繁荣的颠峰。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全部基金的资产规模仅4745亿元,而到了2006年末,这个指标增长至8688亿元。截至2007年2月9 日的数据显示,在去年成立的所有基金的资产规模已增至9451亿元,如加上在今年募集成立的四只基金共319亿元资产规模,324只基金的资产规模已近万亿。 从1998年封闭式基金出现算起,基金业实现首个5000亿元梦想用了8年时间,而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再次翻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15000亿猜想 2007年,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膨胀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今年1月,虽然监管部门有意控制新基金发行,但基金新开户数依然创下历史新高。当月,两市新增基民185万户,新开户数甚至超过同期A股新开户数五成。 今年2月,随着大盘蓝筹股大幅调整,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被动做空的传言四起。 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进入2月,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总体变化不大,虽然没有坊间传言中的严重,但基金规模从快速膨胀恢复到平稳状态无疑代表了趋势的逆转,基金是否进入了盛极而衰的临界点? “面对投资者入市及购买股票型基金的高度热情,我们认为,财富效应的形成与居民的资产结构调整一旦启动,就会形成趋势,且具有巨大的惯性与滞后性。这种趋势短期内往往不是货币政策或者其他行政管制政策所能调控的。”南方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许荣认为。 “基金投资资产规模的膨胀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基金投资的股票上涨,另一方面则来自增量资金注入,如居民储蓄的持续流入。”某基金公司研究部人士说。 上述人士认为,2007年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的增长模式会和2006年完全不一样。“在2006年,投资收益以及资金流入两大因素,对于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膨胀的贡献基本不相上下。” 去年上证指数上涨超过120%,而同期绝大部分的股票方向基金都获得了70%以上的投资收益。“若份额保持不变,仅投资收益一项,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就可以膨胀2000亿元,而新流入资金约有2000亿元。”上述人士认为。 但2006年的行情毕竟难以重演,对于2007年的收益,各基金公司纷纷表示会降低预期,即使是较为乐观的基金公司,对2007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预计也仅为30%左右。 “截至去年末的8000多亿元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中,约有6500亿元可投资于股市,如实现30%的收益,那么基金业会因此增加约2000亿元资产。而新流入的基金规模有多少,谁也无法预计,但只要牛市行情不变,这部分资金肯定不会少于去年的2000亿元,这些资金本身及其投资收益将会使基金业进入真正的繁荣阶段。”上述人士乐观预计。 而某基金公司的策略报告则预测,2007年,基金新增股票投资资金将达2400亿元。如此计算,2007年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将至少达15000亿元。 从“减震器”到“震源” 在推出基金之初,监管部门寄望基金能成为资本市场的“减震器”,为市场树立起长线价值投资理念。为此,基金获得监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但资本市场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基金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1970年代美国的平均市盈率超过50倍,A股市场也正走向这一步。巨大的赚钱效应使得资金流入变得凶猛,而新股供应不足且开盘后一步到位的格局,令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某基金公司对于去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如此认为。 “中国股市2006年四季度上涨了1000多点,储蓄却只是少增2000亿元,仅为国内存款总额的十四分之一。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希望把存款转化为股市投资时,国内股市2万多亿元的流通市值肯定是杯水车薪了。”某基金公司投研部门负责人认为,“中国股市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溢价,把垃圾股当作业绩改善股投资,把周期类股票当成成长型股票投资,把成长股当作战略性投资,永远不卖。” 不断涌入的资金造成了市场的畸形发展,在连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市场缺乏安全边际的时候,羊群效应被基金在资本市场放大。1月份最后一周,在严查违规资金入市的政策下达之后,违规资金的撤出使得被资金堆起来的高市盈率基金重仓股价格坍塌。基金纷纷调整持股结构,基金重仓股暴跌,最终导致几乎全部基金净值增长率为负数,其中股票型基金一周平均亏损达6%以上。 基金和资本市场的不均衡发展正使得基金从“减震器”的角色走向其反面,成为市场波动的“震源”。 除了同时调整仓位使得市场波动加剧以外,基金还可能会受到基金持有人的影响被动成为“震源”。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马永谙认为,“目前我国的股市,不论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还是市场效率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看均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迅速扩大的基金规模在调整市场中会面临巨大赎回压力,而这种资金的涌进涌出对基金行业杀伤巨大。此外,基金规模独大对于行业未来发展并非好事。实现基金规模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基金规模与市场成熟程度的协调发展,是确保行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