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989
- 帖子
- 270
- 主题
- 142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3-03
昔日的创业者们正在大规模进军投资业。
马云、虞锋、史玉柱、王玉锁、沈国军、汪建国,这些现今或是曾经在行业里被称为大佬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彼时已与一个叫“云锋基金”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据一位接近虞锋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云锋基金目前尚处于筹备阶段。而不少于2亿美元的一期基金将投向互联网、消费品和新能源,已显示此次的来头不小。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人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公众对他们的认知比较全面,再加上目前全球充裕的流动性资金,一旦募集资金的话势必会受到追捧。
然而,从实业迈到投资的距离究竟有多大?试图寻求跨界发展的行业大佬们狩猎财富的方向是否正在向多元化看齐呢?
对此,正略钧策合伙人华一向记者分析,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逐渐暴露了中国本土PE/VC的匮乏。实业家涉足投资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个现象,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整体经济情况影响,有运营实力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家转型投资是个必然趋势。
寻求突破
沈南鹏手握着携程和如家两块“金字招牌”,成功地敲开了红杉资本的大门。
邵亦波在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易趣网以2.2亿美元出售给eBay后,蛰居国外三年后重出江湖,成为了经纬创投的一把手。
邓锋与好友柯严从车库起步创建NetScreen公司,使之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网络安全设备供应商之一,在被JuniperNetworks以40亿美元并购后,邓锋归国成立北极光创投。
杨镭则在褪去掌上灵通CEO的光环后,转型风险投资,并在2008年独立门户创立领航资本……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一名曾经的创业者到如今的创业教练,在华一看来,这群人的身上存在着相同的特性。“这些人的共性多是靠创建“轻公司”出身,他们有足够多的资金和操作实业的经验,但由于当时国内投资氛围不成气候,他们转而向国外学习借鉴PE/VC的运作方式,所以运作的都是外资基金。”华一说。
然而,华一也指出,与上述这些人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本土的实力资本家,他们已掌握了国际操作的投资模式,完全不必再依靠外资,同时,随着国内投资市场的崛起,他们显然更有底气,代表了当前本土的实力。
在资深投资人戴剑看来,本土实业家向投资界“看齐”的背后是对突破的挑战。“目前一批行业的精英,在实业已相对成熟的背景下,他们正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挑战。如果让他们只是重复以前创业的成功,显然缺乏新鲜感,但投资恰能给他们一个新发展的平台。”戴剑打了个比方,“做实业就像是小市民打牌,一元一张牌,但做投资人就要打一百元一张的牌,显然后者更能让他们‘心动’。”
“产业+金融”
戴剑表示,从产业链和产业整合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发展轨迹一般都是先做专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完成原始积累后,就会面临诸多的选择,开始走多元化道路。“其实企业在实业多元化的过程中已无意识地涉及到了投资领域,比如,复星的业务有钢铁、房地产、医药,也有自己的PE基金。”他说。
在他看来,“产业+金融”两条腿走路是企业未来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他向记者解释,如果把企业的发展构架比作是一个金字塔形,那么最底层应该是企业的主营产品,中间是如何将这些产品做成一个产业,最高层就是要用金融的武器来调配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
“真正优秀的企业是完全可以游刃在资本与实业之间的,产业在发展中不可能离开金融,单纯只是靠做产业滚动发展,最终肯定会遭遇快鱼吃慢鱼的局面。”戴剑举例说,“如果有两家公司发展速度差不多,但其中一家在资本运作方面特别擅长,那么另一家势必竞争不了,长此以往肯定会被比下去。”
据戴剑观察,做实业的人涉足投资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不熟悉的领域不投。“相对来讲他们会专注于之前的领域,要么是上下游的延伸并购,做通产业链,要么就是把自己现有的业务做大做强。”他说,“如果投资一些与自身主营业务有关的项目,还能纳入自己原本的实业体系中,借助投资来帮助实业发展。”
同样,华一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投资与他们实业相关联的业务对他们进行行业管控有帮助,最关键的是借此他们还能接触行业新发展方向,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华一认为,这群在中国本土生长的实业家,他们清楚企业一路打拼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会更有针对性地给予被投企业一些帮助。
此外,华一也看好他们的“主场”优势。“中国本土的实业家有深厚的产业背景,对于拟投项目的背景可能不需要调查就已非常清楚,相比外资基金,对中国的行业更熟悉。”他说,“这让他们在对项目进行尽职调查时,在成本和准确性方面比专业的投资机构更有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