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林霆:戏说中国式大PE四模式“大拆分”或可选

[ 2011-5-4 11:28:00 ]

资本市场趋于理性和规范的一天终会到来,作为一个有理想的PE投资机构,即使短期采取了“大生产”的大基金模式,也必须考虑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一个庞大的PE机构才是可持续的。目前也有一些国内PE机构学习采用了国外“大PE”的一些策略和模式来管理“规模”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大生产”模式

  中国的大多数PE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上市前成长期企业投资,这类项目的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也就在几千万人民币,这就意味着一个几十亿的基金要在2年内完成投资,每年必须投资60个项目以上。这样的投资速度靠传统的PE基金运营模式是应付不了的。传统PE基金运营模式是几个合伙人,带一些投资经理,每个投资项目要经过至少2个月左右详尽的尽职调查,对每个受资项目公司做很多投资后的增值服务。因此,中国新出现的大PE多数都采取了“大生产”的基金运营模式。

  模式二:“大项目”模式

  即只做单笔投资在1亿或2亿以上的项目,这样的话一个二三十亿的基金也就投十来个项目,合伙人团队还是有精力弄得过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融资2亿,那么这个企业的净利润至少也必须上亿了,这样的项目在中国是不多的,很多是国企,要搞定这样的项目必须动用大量的政府关系资源,不是一般的草根PE能做的。因此,目前中国只有那么几个有背景的大PE是专注于这类项目的。因为这样的PE大项目比较少,很多大PE基金这几年纷纷开始涉足已上市企业的定向增发(PIPE)项目,一般的定向增发都是要融资好几个亿,是能够满足这些大PE的单个项目投资额度要求的。但都已经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了,还能叫PE吗?

  模式三:“大整合”模式

  这种模式有点像国外的Buyout模式,也是国外大PE普遍采用的一种投资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手法一般是,看到某个细分行业的机会,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一家价值被低估但有行业整合潜力的企业,通过精心设计的投资结构,占相当比例的股份,从而取得企业战略和经营的较大话语权,通过改善企业经营团队和帮助企业进行产业整合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股权的增值。中国最典型的“大整合”模式PE投资就是联想弘毅对中国玻璃的运作,这种模式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有很强的产业整合能力和企业运营改善的能力,已经不是纯粹的财务投资了,联想弘毅目前也是中国最好的“大整合”模式PE机构。最近有很多大PE在尝试的对海外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然后重组再回A股IPO的运作,也基本上可以归为这一类,这也是一个待开垦的金矿。之前的5到8年里,因为A股发行的缓慢和苛刻,大量优秀的中国制造型企业被各类中介忽悠到新加坡、欧洲、美国OTCBB甚至韩国市场去上市,目前都只有个位数PE的估值,如果能够顺利私有化下市,然后重组回归到A股,估值就会翻好几倍。

  模式四:“大拆分”模式

  “大生产”模式隐藏风险,“大项目”模式需要背景,“大整合”模式需要投资以外的能力,那么短短几年时间发展起来的中国草根“大PE”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单个项目投资额小、基金规模大的矛盾吗?“大拆分”不失为一种方法。即把大基金拆分成若干个小基金,按阶段、行业或地域来划分,但每个小基金都由相对独立的管理团队来运营管理,总部平台只提供品牌运营、基金募集、HR等方面的支持。其实,像凯雷基金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在它内部有按PE和VC阶段来划分,有按亚洲、欧洲等地域来划分,每个基金都是独立运营的团队。中国这么大,一个30亿规模的大基金完全可以划分成5个地域性的PE基金,也可以分成5个产业专注的基金,关键是每个基金的管理团队要相对独立,只有团队独立,才能有效避免“大生产”模式带来的弊病。

  钱多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哪种模式能给LP带来最好的回报?怎样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也许从不同角度思考,还会更有利于PE这个行业在中国的长期健康发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