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宝钢增发留下两种遗憾

宝钢“让利”5亿

从表面看,宝钢5.12元的增发价落在其询价区间中部,并没有出现“顶格”和以往在增发中屡屡出现的“趴地”。获售申购数量430.32亿股,与有效申购数量430.53亿股之间的差距则表明,只有这2125.56万股的有效申购,因申购报价低于5.12元而被摈出局。

然而,在上述430.32亿股的获售申购数量中,有429.67亿股是“询价区间上限5.22元对应的网上网下有效申购股数”,这意味着有6465.4万股申购报价在5.12—5.21元之间。换言之,尽管99.99%的有效申购报价“顶格”,宝钢和中金公司却没有按这几近100%申购者的报价意愿,而是为了将近6500万股的申购者“拉”进来,将发行价确定在5.12元。

当然,这种结果也使参与增发的投资者获得了一份 “低价”的大餐。此外,相比股权登记日前30天的宝钢股价平均值6.14元,折扣率为16.61%,刚好落在“询价区间将为该基准值(6.14元)的80%—85%”之间。而若以5.22元定价,折扣将缩减至14.98%,这将“突破”原先承诺的“80%—85%”中的高限85%。

因此有理由相信,与其说定价结果从表面看相对理性,还不如说宝钢与中金公司是在向市场兑现承诺。只是如此一来,谢企华少募集了资金5亿元,“让利”于投资者。

网下比例配售成为主力

分析参与网下优先配售申购的119家机构的资料发现,持股200万股以上的宝钢机构投资者股东“倾巢”,而且“倾囊”而出,积极参与了申购。或者说,这些机构们获售的11.02亿股,也就是宝钢18.77亿股原流通股中的58.71%,即是机构们在原流通股中的持股比例。

相比之下,持股小于200万股的小机构和散户的申购,却反映出其资金匮乏的窘境。

如果扣减上述11.02亿股的机构持股,18.77亿股余下的7.75亿股应为散户所持有。而在这7.75亿股中,只有5.59亿股的“有效申购”,比例为72.13%。而在这5.59亿股的申购中,只有5.48亿股获得发售。这说明,在前述因报价较低而出局的2125.56万股有效申购中,有超过50%即约1100余万股来自散户。如前述,与散户股东们的报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机构股东们的有效申购,全部获得发售而无一出局。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参与网下比例配售的287家非股东机构。在其413.92亿股的有效申购中,有413.82亿股获得发售,出局的仅1000万股,这不仅少于散户们的低价申购1100余万股,更仅占其有效申购的0.024%。

这在说明非股东机构较之散户强烈看好宝钢增发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参与宝钢增发的主力并非宝钢原股东而是非股东的“网下”机构。

能够为这样的结论提供支持的另一佐证是,如果参与“优先配售”的宝钢原股东们的申购报价全部“顶格”,不过16.5亿股,相比“询价区间上限5.22元对应的网上网下有效申购股数”429.67亿股,其比例仅为3.84%,即至少有96.16%的“顶格”申购来自网下非股东机构。

TOP

便宜了后来人

宝钢增发一波三折毋须讳言,其中特别应深入探讨的是增发方案的修改,并且笔者不认为宝钢向老股东的增发比例由原来的50%下调为40%,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原方案中,宝钢原流通股股东将享有一定比例的“优先配售”权,后经流通股东们的“抗争”和市场舆论的助力,确定为“优先配售”为10:10。

但现在的结果告诉我们,去年“抗争”的结果换来的是400多亿非股东有效申购中有99.976%的“顶格”申购,并从容获得4.14亿股的配售。而与此对应的是尽管争得了“10:10”,但机构股东和散户们却为筹措资金而捉襟见肘。

“抗争”的另一结果是287家非股东的机构(其中可能包括一些股东机构)获得了折扣16.61%的低价股份,显然他们的投资成本将低于同样以“低价”获得发售的股东。因为股东们如按30日均价“摊薄”后的成本为5.63元,高于非股东机构们的成本5.12元近10%。

这就是说,如果将上述10%作为增发价与30日均价的折扣,并且本次增发的“优先配售”比例设置较低或甚至不予设置,则宝钢的增发价将比现在的5.12元高出0.40元即达5.52元,在公司多向这些热心的新股东筹集8亿元,总计20亿元的同时,宝钢的原股东们将因此而较目前增发后,“增厚”了每股净资产0.11元,并且也不需为筹措资金而东奔西走。毕竟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向原股东的配售并非必要和有所法规限定,况且10%的折扣在国际上已属较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