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职场转型警惕三个温柔陷阱

职场转型警惕三个温柔陷阱
如果你不满足于温水煮青蛙的安乐死,如果你对职业生涯还抱有一丝激情与梦想,那么蓝拓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师建议您请甄别现状,对温柔陷阱说不———

人生一半皆处职场,你是希望自己像丝瓜那样越来越干瘪,还是希望自己像辣椒那样越来越红艳?

毫无疑问,纵使你并无兵戈戎马的雄心壮志,但干瘪无味的老丝瓜人人都避之不及,而红红火火的小辣椒却处处吃香遍地开花。在遭遇瓶颈莫衷一是、严重怀疑自己选择的职业前景、感觉跳槽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别只顾着干着急,整日忧心变成明日黄花,先看一看美国最著名的深肤色女子赖斯的经历。

从花样滑冰选手到斯坦福最年轻的教务长,从美国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安全顾问到举世瞩目的国务卿,再到八年后回归斯坦福任政治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甚至放弃过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NFL)主席高达1000万美金年薪的诱惑……赖斯的职业生涯有过数次跨界的重大行动,她用个人经历验证了树挪死人挪活的中国古训。虽然你我不可能如赖斯一般,在职业生涯的转变中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在不同行业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在究竟要不要转、何时转、怎么转的问题上,一样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

你碰到天花板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精明能干的朋友对自己的工作完全丧失了热情,睁开眼便满怀厌恶地混日子,或者某位老同学竟然丢下已经干了18年的工作转而去做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儿。“我的工作究竟适不适合?我是否应该换个方向?”这已成为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人们最迫切的问题。

在蓝拓人力资深职业规划师来,转变职业生涯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轻巧。诸多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士愿意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承受巨大的职业和个人风险。但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却还是困在错误的职业生涯中,潜力得不到发挥,有的甚至连自己的专业都丢掉了。

职场天花板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因为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有的人早早触顶,也有的人一辈子都像坐了火箭一样节节上升。究竟你有没有触到一个实体的天花板,从而需要转变职业生涯,还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天花板,适当调节就可以顺利泅渡?

要排除你的职场天花板是自己钉上去的这种可能性,蓝拓的专家提醒职场白领要搞清两个问题。首先,你的职业规划够清晰、够战略高度吗?今天你管1个项目,理想是明天管10个项目,那么你设立的只是一个量变的职业规划;如果有人今天管理10个项目,可他设定的目标是明天管理3到5个资深人士,其中一个就是你,那么他很快就能为你镶上一块透明天花板,任你管到10个项目也还是只能在下面游泳。再者,你的职业定位是主动性成因,还是被动成因?很多职场新人在初涉职场伊始都沉迷于“工作轻松、高薪高福利”的追求中,直到周围同龄的同学朋友陆续升职才开始迫于压力制定职业目标,这种成因多半是不健康的。

挥刀自宫规避职场甜蜜陷阱

如果你并非被自己设定的天花板挡住去路,那就还要注意另一种可以考虑转型的情况———陷入职场“甜蜜陷阱”,其表征是,朝九晚五薪水颇丰工作稳定,却忘了激情戒了理想满脸木然……如果你不满足于温水煮青蛙的安乐死,如果你对职业生涯还抱有一丝激情与梦想,那么请甄别现状,对陷阱说不。

这也许很难,但要知道,欲练神功必有挥刀自宫的勇气。在舒适轻松的表象之下,你根本得不到高级管理者所必须的综合训练、磨练和锤炼。倘若有一日你雄心壮志辞职去创业,或去其他公司担任更高职务,“破绽”立时就会显露。就仿佛老鹰乐队在HotelCalifornia中所唱的那样:你可以进来,然后享受这里的一切,只是你无法再离开。

蓝拓的客户中心曾拜访了20多位猎头顾问和10多位管理顾问,然后撰文列出一系列黑名单。能上这名单的可不是“烂冬瓜”,而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可口可乐、英特尔、甲骨文、EMC、摩托罗拉、AT&T……如果您恰有幸在这样的超级公司中,听DeanFoust将它们分为3类,呵呵,不过姑妄听之,千万别一时冲动。

A职责过窄型公司:为了舒适,当然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差事最好,但要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在“格子”过细过窄的公司里,只能是自废武功。猎头评价某公司称,甚至想不起其哪位高管在离职后曾成功地管理过一家大型公司,因为其品牌和分销系统太优异了,在那里年轻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晋升,因而错过了全面锤炼和发展的机会。

B思想保守型公司:官僚习气重,小心谨慎、反应迟钝的企业文化无法培养出具备现代竞争环境下所需的长袖善舞和商业洞察能力的经理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庭型文化也很难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在国内的某些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中,或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典型的“点头型”文化。根据DeanFoust的观点,这里培养出的人不要说闯荡江湖,可能连自理能力都丧失了。

C行动激进型公司:为了个人目的,这里的经理人可以“踩着别人的尸体前进”。某公司引以为豪的“偏执狂”精神让人望而生畏,虽然结果导向的企业文化没什么不好,但一直熏染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个人的职业成长也绝非益事。除非你愿意老死在那里,不然你的下家会很容易受不了你的超强势作风。

先做后想知行合一安全转型

勇敢地逃离安乐窝之后,就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为职场转型大作战了。传统智慧认为,转换职业生涯要遵循一个“三步走”计划,先想后做。首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接下来根据思考结果来确定哪些工作或领域是自己既热爱又能够充分施展技能和运用经验的,同时还要从那些最了解我们的人和熟悉市场脉动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取建议,最后按部就班地实施由此产生的行动计划。

想要重塑自己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传统方法告诉我们,别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调整来愚弄自己。实际上,急切的重大改变会欲速不达。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三年左右的,这个轨迹很少成为一条直线———进两步退一步,最终驻足的地方会让自己大吃一惊。”

蓝拓曾经在三年的人力资源服务中跟踪研究了39名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与管理者,认为成功转换职业生涯并不是能够事先设计的,往往是先做后想的。“塑造职业身份这一理念,与我们一向接受的有关选择职业生涯的各种教诲完全背道而驰。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行动,而不是反躬自省;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而不是去规划。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不再去寻找什么‘十步计划’,而是直面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一边往前走一边认识了解自己。”简单的表达就是:只有做了,你才知道该怎么做。

知与行,永远纠缠在一起相生相伴的两个元素。有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海平面那个隐隐约约的桅杆看得更清楚,有时却需要先行动,从实践中提炼出经验与知识。切实可行的意见是:首先为自己创造各种试验机会,对梦想要做的事进行检验,在有限范围内尝试新的职业角色,最容易就是在业余时间做些兴趣兼职;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关系网,将触角伸到日常圈子之外,寻找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和培养新自我的人;最后要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变做出解释,即找出寻求变化的诱因,将其编排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只有通过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来解释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出转变,听取我们重塑计划的人才会相信我们,而我们自己也才会感到踏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