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英、法、德、日等20个国家的财金首脑今年10月将首度聚首北京,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有望在中国露面。在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下,格林斯潘的到来是否提供了一个缓冲中美经济摩擦,使中国理顺与世界经济关系的良机呢?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日前透露,20国集团(G20)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将于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已正式邀请了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经历了美元暴跌、中国严厉治理经济过热的2004年后,中国在恰当时机发出的恰当邀请,很恰当地显示了一个大国的智慧和气度。
中国需要理顺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邀请格林斯潘来华,可能被认为是仪式礼节性的。经济界人士可能大多会认为要商量两国的汇率变动问题。但我推论,格林斯潘来华既不会是仪式礼节性的,也不会对汇率问题有多少实质性的讨论。如何看待格林斯潘访来华,跟如何看待中国这轮经济过热大有关系。
国内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轮经济过热是地方政府“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倒认为是经济学家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我以为这次过热与以往绝然不同,是外需汹涌而至引起的,地方政府的行为仅仅是价格逻辑决定的结果之一罢了,没有多大过错。
我在年前批评吴敬琏等经济学家的文章中就认为,2001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大大降低了中国的“价格”。一是加入世贸,减少了中国在世界眼中的不确定性;二是恐怖主义使美国变贵,中国相对变的更加便宜,导致了世界更多的消费和投资到中国。2004年,由于美国变贵而产生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美元汇率暴跌。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暴跌这一新的约束条件出现,更使中国不仅商品便宜而且货币也便宜,于是导致更多的外需涌入中国,从而引起了国内供求关系的紧张和过热。问题复杂的是,由于我国电力能源等价格管制过于僵硬,尤其重要的是美元过低的利率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升息抑制需求,会导致更多资金涌入中国从而大大增加处理成本。无奈之下,中央政府动用了更多的行政手段来控制经济。
但是,我们对地方政府积极策应外需外资的行为,也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宏观调控政策都被汇率制约得动弹不得,不能给出反映供求信息的价格信号时,地方政府在有利可图的价格下热情满足汹涌需求并不是什么多大毛病。尽管他们在为经济增长配置土地等事情上行事过于鲁莽,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但毕竟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样行事。相机行事有效率,自然也有代价。如果地方政府真像一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一无是处,那坚持计划经济就行了。
当然,中国的这轮过热是需要断然抑制的。在货币政策没有运作空间时,指责中央政府行政管制完全是书生之见。但问题是,外需外资的浪潮般涌入导致的不仅仅是国内供求紧张;更重要的是,在美元暴跌下显得更便宜的中国,将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美元贬值可能会表演高台跳水,相对变贵的其他国家即使愿意也没有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而这些国家的政府行为又大都为选民的选票决定,由便宜中国带来的失业压力可能使许多国家联手对中国采取激烈行为(如去年西班牙发生的烧毁中国商品事件)。
中国如果在国际市场很快失去较大份额,这种经济硬着陆的后果自然非常严重。这轮过热,如果真像吴敬琏等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地方政府所为,国内供求紧张会使上下游产业的联系断裂,事情倒还简单。但事情似乎要比我们所想的复杂许多。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仅仅是世界经济的约束条件转变后的一种结果而已,不是原因。如果执著地将板子打在地方政府身上,可能只是扬汤止沸。对经济过热釜底抽薪,需要中国把精力集中在理顺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上。中国邀请格林斯潘来华,意味着当局并没有孤立地看待这轮经济过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