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堪忧的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中小银行可谓“新闻”不断:先是2月底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曝出4.6亿元骗贷案、伙同他人贪污公款案、高管被停职等消息;6月24日又传出广发行副行长受到调查的消息;据监管部门检查,某上市城商行的上海分行也被查出存在严重违规操作,有可能出现巨额不良贷款。种种迹象表明,在此轮信贷狂飙中,多家中小银行有可能身陷其中。针对中小银行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也启动了旨在提醒地方政府的地方金融管理调研,其用意不言自明,如果真出了风险,“谁的孩子谁抱走”。

自金融危机以来,各界对中小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关注经历了几个颇有戏剧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国内大型银行由于持有大量海外资产,其资产质量受到质疑,中小银行被大家认为是幸运,而且安全的。第二阶段则随着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的加剧,大批的中小企业停产关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开始受到关注。第三阶段则以国家着力推动4万亿元巨额投资后,由于受到资本金规模的约束,中小机构与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为代表的政府建设项目基本无缘,而工商企业项目又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开始受到怀疑。

尽管主要服务对象受到危机的重大冲击,政府项目难以介入,但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仍然冲劲十足。以北京为例,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共增加287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投放1733亿元,中小银行投放1141亿元,但在新增的1326亿元票据融资中,国有银行只有603亿元,中小银行投放723亿元。如此巨额的票据融资,多少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多少真正流入了实体经济中呢?

从现实情况看,中小银行发展确实面临相当尴尬的局面: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受到危机的重大冲击,有可能危及自己的资产质量;地方政府由于存在“扩保促”的压力,需要中小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帮扶当地企业。近几年,中小银行的发展基本上都依赖膨胀规模和新设机构;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专业的管理、更细致的产品服务成为更主流的需求。

TOP

尴尬同样存在于地方政府:既要帮助本地的企业应对危机影响,又要保证地方金融平安。既要以股东的身份推动银行改善经营,获取利润;又要引导银行把资金投向对本地重要但很可能不赚钱的项目上去;虽然有“地方金融管理”名义,并且要承担由于金融风险引发的公共事件的处置,但具体的管理工作却又于法无据,缺乏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同时相关人才和技术的准备也是极度缺乏,通常情况只能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指挥。

中小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事实上已经存在多年,早在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就有大批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受到风险冲击,挤兑现象在各地不时出现。上次危机最终使中央痛下决心,对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整体改造。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使总数204家,占比达99.9%的商业银行都达到了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117%。但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发展战略仍以规模扩张为主,缺乏对精细化经营的投入,内控体系仍未有效运转,与中小银行经营能力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产品严重不足。

TOP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中小银行本身,多年来的扩张型货币政策使银行难以停止规模的膨胀,维持快速增长的政策偏好与强化风险管理之间的冲突,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的缺乏使金融领域有效竞争难以展开,不仅“大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政策呵护,“政治型”、“官员型”银行家的涌现和“经营型”银行家的缺乏,银行业统一监管模式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模糊定位等都成为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难以提升的深层原因。

TOP

[em55]

TOP

[em55]

TOP

顶一下

TOP

TOP

[em219]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