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旗银行次级贷款业务分析
花旗集团是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而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其典型的产品转型的成果。花旗集团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全面投入是机构转型与产品转型这两种转型综合开发的典型案例。依靠综合化的业务架构,花旗集团在证券化市场中扮演了包括发起方、担保方、承销方、投资方和服务方等多重角色,并由此承担了证券化市场的全面风险。
根据花旗集团的统计口径,其按揭贷款风险评定主要有两个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是贷款人信用级分,据此把贷款划分为优质贷款、Alt-A贷款和次级贷款;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按揭比LTV,即按揭贷款与抵押房产的价值之比。相对于美国同期按揭贷款结构水平,花旗的按揭授信结构较为均衡,优质贷款占比78.35%,风险相对较大的次级贷款仅占10.59%。
按揭贷款是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蕴涵的信贷风险也可导致证券化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美国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的急剧上升正是本次次贷危机的源头。从贷款偿还延迟率上看,花旗集团的一次按揭的延迟率从2006年1季度的1.40%上升至2007年4季度的2.56%。其中,次级贷款的延迟率达到7.83%;而二次按揭的延迟率也从0.14%上升至1.38%,LTV≥90的贷款的延迟率达到了2.48%。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美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直接增大了还贷压力。从一次按揭的情况来看,信用级别与延迟率呈正相关关系;从二次按揭的情况来看,按揭比与延迟率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低信用级别、高按揭比的贷款就成为主要的风险敞口,并最终构成了花旗集团的贷款损失。截至2008年1季度,花旗集团该部分业务的直接损失就达256亿美元,表内存量敞口达291亿美元。另外,花旗银行的自营交易和承包销债券交易也为集团造成巨大损失,产生巨额风险敞口。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以上两项的相关损失达到了251亿美元,风险敞口227亿美元。
2008年1月15日,花旗银行公布财报,其2007年第四季度单季度亏损98亿美元,这是花旗银行196年历史上最大的单季度亏损。花旗银行股价自2007年10月起持续下跌24%,总资产减少1750亿美元。为应对巨额损失、减少营运成本,花旗银行开始通过部门重组、裁员等方式展开一系列自救措施。直至2008年11月中旬,花旗集团的损失仍然在加剧,成为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的跨国金融集团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