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再谈“困境反转型”公司的黑马效应

林奇将公司股票分为6种类型,而且他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同一家公司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角色,也许一家公司在起初时规模小,是风光一时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发展到了一家规模后就成了“稳定增长型”公司,也许它中间由于产业变迁又成了周期型公司,也许公司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经营失误,公司又成了“困境反转型”或者“资产隐蔽型”公司。

 林奇这一观点与格老在《证券分析》中的经典预言“现在辉煌的将会衰落  现在衰落的将会复兴”非常相似,世上没有什么具体的事物是永恒的,因此近几年沸沸扬扬的“长期持有”、“永久持有”、“在脑海里删掉那个‘卖’字”之类的提法要保持警惕,不管这些提法是哪位名人提出来的,一定要认真分析,不能不加思考的接受,连巴老这样的长期价值投资的典范都没说过“永久持有”之类的话。在我看来,“长期持有”只是手段,讲“长期持有”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还很苛刻。

TOP

 前面总结了一下“资产隐蔽型”公司,下面再谈一下“困境反转型”公司。

    我们任何人都必须明白,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围,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世界观,我们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精力均是有限的,也许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但有些游戏天生就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的推动和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A股启动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不少ST股又演绎了“乌鸦变凤凰”的故事,部分ST股涨幅之大让人震惊,而且ST股里面的确有黄金,有些ST股重组后的确是脱胎换骨了。

TOP

困境反转型的公司也有各种情形,要区分具体情况来分析:

    1、大公司遭遇暂时困境   如果是超强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出现了利空,这类公司往往是极好的投资机会,如当年巴老买入美国运通、可口可乐的股票,如林奇买入克莱斯勒的股票,又如段永平买入网易的股票。大公司树大根深,堪称百足之虫,是没有那么容易倒下的,当然对这类公司要认真分析:公司目前的困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公司最根本的竞争优势还存在否?公司复兴的依据何在?有无杰出的企业家出来力挽狂澜?

    总之,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研究,这类公司最好是事先做足功课但苦于没机会以合理价格介入的为好。这类公司虽好,但也需要有非凡的眼光和胆识,而且得对公司所处产业有深刻的理解,能很肯定的得出结论“公司的困境是暂时的、轻微的”、“公司的竞争优势完整无缺”,总之,此类公司的投资也算得上是“可遇不可求”,毕竟大公司遭遇很大困境的情况不大多见的,而且这类情况出来了,自己能否分析出来真实的情况、能否大智大勇的买入,也是对我们能力和眼光的一种考验。

TOP

2、积贫积弱的公司    这类公司大多是经营方向就有问题,产业结构也差,再遇上拙劣的管理者,最终公司积贫积弱。此类公司唯一的出路就是清算或者寻找强有力的公司来重组,如果是清算,要关注公司有无特殊资产和隐蔽资产。

TOP

 3、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往往业绩摇摆不定,行业景气时大赚,行业不景气时大亏,其困境反转取决于行业复苏和行业的长期前景。对于周期股,行业专家一般比业内人士要认识更深刻一些,也更早的能识别行业复苏。这类公司能不能做,就要看我们的能力圈是否够大、够厚实了。

TOP

 4、包装型的骗子公司   财务造假中外均有,也很难完全消除,不少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或者虚假包装上市,“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巨亏”、“不亏则已,一亏惊人”,这类公司有的虚构收入,有的操纵成本,有的计提秘密准备。这类公司治理太差的公司,最好不碰,要知道“厨房里绝非只有一只蟑螂”,这类突然亏损的公司,只能远远的避开。

    总的来说,只有“好公司遭遇暂时困境”和“周期性公司遭遇困境”这两种“困境反转型”的情形好把握一点,其他类型的只有赌重组了,这就不确定性太高、太高了。

    至于周期股能否投资,我想不必画地为牢,这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能力圈和知识结构,周期股也有不少优秀的公司,不少公司经营得当,由强周期股变成了弱周期股,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这类公司行业低谷时也能有一定盈利,行业景气时大赚,显示了不俗的持续竞争优势。

    有人说“一定要做消费垄断型的公司”,我个人认为,投资是很个人的事情,具体投资方向的选择,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讲,毕竟我们自己熟悉自己的能力。

    对于困境反转型的公司,最难分析的仍是一些关键问题,如“什么因素造成了公司的困境?”、“困境是短期的、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根本性的?”、“竞争对手此时会采取什么措施?会不会落井下石?”,这些判断是最关键的,这无捷径可走,完全取决于我们事前的功课及分析的功力、判断的眼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