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戴着“总统俱乐部”面具的公司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hemiao1983    时间: 2011-5-20 18:32     标题: 戴着“总统俱乐部”面具的公司贩子

凯雷的秘密是什么?它的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因的一句话道破玄机:“如果你把有钱人和有权人聚到一起,有权人能得到钱,有钱人能得到权。”——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权钱交易”。
  
1987年,大卫创立了凯雷,并把目光聚焦在了美国国防预算这个大蛋糕上,做出了影响凯雷命运的一次决定:成功地把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西拉进了公司,从此开始介入大宗军火生意。弗兰克帮助凯雷获得了20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使凯雷完成了原始积累。1989年,年轻的凯雷成了美国第11大军火商。
  
随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被聘请为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2000年,老布什打通关系,助力凯雷联合摩根大通以4.3亿美元的价格,入主韩国第七大商业银行韩美银行。随后,凯雷转手以27亿美元的高价把韩美银行卖给了花旗集团。
  
不久后,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被凯雷聘请为欧洲公司主席。梅杰游走欧洲,使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世界银行养老基金、美国国际集团共同投资,在欧洲设立了第一个由凯雷管理的基金,总额11亿美元。
  
逐渐地,菲律宾前总统、美国前国务卿、泰国前总理、德意志银行前行长等高官;IBM、雀巢、波音、BMW、东芝等等世界最大企业的董事长、总裁等富商,都拥有了凯雷的各种头衔。
  
年轻的凯雷不断复制它的权钱模式,编织出一张覆盖全世界的权力之网,并使凯雷有了“总统俱乐部”的称号。
  
2000年,凯雷开始进入中国。与在其他国家大张旗鼓的铺撒权力大网相比,最初三年,凯雷的动作丝毫没有权钱交易的痕迹。确切地说,凯雷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谨慎而且符合商业逻辑:它先选择见效快、投资小而且熟悉的行业试水,成功后再向更大的目标推进。
  
通过对其已知的内地全部21个投资项目的研究,凯雷中国投资的特点逐一浮现:
  
第一,凯雷在中国项目的投资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甚至一多半在2000万美元以下;第二,凯雷偏爱和别的投资机构联合行动,共同投资某个项目以降低风险;第三,凯雷偏爱投资行业领先或者技术领先的公司,投资后往往介入公司运营,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因此,为了避免争夺控制权的战争,凯雷十分看重公司管理团队与自己是否同心同德。
  
与在美国、欧洲、亚洲其他地区的生意模式相同的是,凯雷从来没有打算在哪个中国投资项目上长久经营。他们介入一家公司的运营,不是为了最终控制这家公司并传承给大卫的子孙,而是为了使这家公司向更加有利于卖个高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按照凯雷的意思生长。与中国传统的投资公司不同,凯雷就像一个公司贩子,它投资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以更高的价格卖掉它——这可能跟它早年倒腾军火的习惯有关。比如,它投资“新能源”是为了转卖给TDK,投资“太保”是为了转卖给“保德信”,投资“聚众”是为了卖给“分众”。
  
当然,上市是它退出的第二个选择。投资“携程”并最终上市,使其获得了14倍的投资收益。这单生意也成了凯雷所有中国投资项目中收益率最好的一个。
  
显然,如果把转手退出比作“批发”,上市退出比作“零售”的话,似乎“零售”退出能够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但是,凯雷显然并不擅长此道,选择“零售”往往是凯雷不得已而为之的次优策略。因为,在凯雷的世界性权贵大网之下,批发,才是凯雷最擅长的策略。
  
理解凯雷的这种特性,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这个西方的“总统俱乐部”,在中国变异为“秃鹰”的微妙之处。中国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干部体制与权力体系,使凯雷的“总统俱乐部”暂时无法增加成员,也就无法玩转它最擅长的跨国“批发”公司的大生意。于是,凯雷在中国恢复了它年轻军火商的赤裸“秃鹰”面目,无论什么生意,只要赚钱就做,哪管它什么调控与政策。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