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仅仅是外资PE的战场之一: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私人股本交易额达创纪录的7000亿美元,较2005年创下的纪录高出一倍以上,是1996年的20倍。而毫无悬念的是,PE在中国的热潮还将持续到2007年。 在外资PE投资中国的成功示范下,当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形成,大量富余资金寻找出口之际,本土PE将酝酿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一轮进化,2007年有可能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发生重大转折的开始。 2004年6月,中国内地发生了第一起PE(私募股权基金P r iva te E q u ity Fund,又称私人股本基金)案例,即美国新桥资本(N ew B r id ge C ap ita l)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控股权;也许那时,很多中国企业还对PE一知半解。 然而,这并不完全是坏事。2006年,外资PE再次横扫中国:除了凯雷收购徐工外,还发生了摩根士丹利导演国美永乐合并、高盛收购双汇、华平控股哈药、德州太平洋集团(TPG.Texa s Pac ific G roup)和麦格理角力电盈收购战、红杉带领如家登陆纳斯达克等案例。而事实上,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仅仅是外资PE的战场之一: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私人股本交易额达创纪录的7000亿美元,较2005年创下的纪录高出一倍以上,是1996年的20倍。而毫无悬念的是,PE在中国的热潮还将持续到2007年。 时间停留在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中国首只在大陆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渤海产业基金的成立,打破了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由外资基金主导的局面,必将推动中国本土私募投资的迅速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语重心长地留下了他的判断。 外资PE独占鳌头 一般意义上,PE是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然后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的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广义上的PE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的企业进行投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各种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以方便灵活、投资领域独特的优势,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机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并为产业创新和转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在这一产业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之前,中国共有两只中外合资的外币产业基金,分别是中瑞合作基金和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则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 不过,PE在中国的道路走的并不平坦。特别是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可以有限制地对A股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在限售期后在二级市场卖出。其实,中国大量优秀的A股上市公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规定为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A股上市公司扫清了道路,扩大了基金可投资的项目范围。新规发布后,一大批海外基金开始频频活跃于各地上市公司,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有19家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获得了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权投资额的20.8%。 而此后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规范,并加强了对涉及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或重点行业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限制了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的模式。此规定一出台曾一度浇冷了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对投资中国企业的热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A股市场的汹涌气势,再加上日益浮现的多元化退出通道,外资PE又开始雄心勃勃地重新规划他们对中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