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累计期权Accumulator重创内地富人 诉讼不断
[打印本页]
作者:
jack87021
时间:
2011-5-21 05:55
标题:
累计期权Accumulator重创内地富人 诉讼不断
最近,中国内地企业家身陷金融衍生品的消息不断被公之于众,中信泰富因操作外汇累计期权而亏损100多亿港元,碧桂园因一纸股价对赌协议亏损12亿元,使曾经的中国女首富杨惠妍一夜之间身价缩水九成。此外,投资累计期权的内地富豪也屡屡折翼,如香港星展银行个人投资者郝婷、香港荷兰银行的个人投资者赖建平等,亏损在几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而他们可能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其实,从去年开始,不少内地的客户陆续接到香港一些银行的催款通知单,要求这些客户在10日内偿还欠款。这让这些客户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因为他们在香港这些银行里的存款高达数千万港元,怎么会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反倒变成了银行的欠款大户了?
2007年8月,北京的郝婷在香港的星展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随后把在其他银行的资金陆续转入到星展银行,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她账户上的8000多万港元却化为乌有,而且还倒欠星展银行9000多万港元。
这样的事不仅发生在郝婷一个人身上,在北京做律师的赖建平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在香港荷兰银行做投资的2000多万港元,如今不仅一分钱不剩,他还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港元。
2007年6月,赖建平在朋友的介绍下,在香港荷兰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之后他向账户打入了400多万港元,这位朋友也成为他在荷兰银行的投资理财顾问。
之后赖建平就按照荷兰银行投资顾问的建议进行投资理财,然而刚刚过了两个多月,这位投资顾问就不断打来电话,银行也不断发来催款通知单,催促赖建平继续往账户内打入资金。
从2007年12月份到2008年的3月份,短短4个月的时间,赖建平陆陆续续又向账户打入资金1000多万港元。
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不少客户因为倒欠银行巨额资金,被香港的外资银行告上了法庭,另外还有一些客户准备起诉这些香港的外资银行,讨要自己的损失。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表示:“现在到我们律师事务所来登记委托的有十几个客户,绝大部分是从事房地产或其他一些国际贸易的,有些是实业投资方面的企业家,少的欠他们(银行)几百万,多的欠上千万,甚至上亿。”
账上8000多万变负9000多万
郝婷和赖建平的变故都源于银行推销的一种叫KODA投资理财项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这种产品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2007年8月,郝婷在香港星展银行开设账户并转入资金之后,星展银行的投资顾问,也就是介绍她到星展银行开户的黄伟业,开始打电话,向她介绍一种全新的投资理财产品。
郝婷说:“他打电话说,他们有一种产品KODA,叫做打折的股票,这个产品是他们私人银行专门给大客户准备的,别人还拿不到这种东西。”“他说这个产品不需要用我自己的钱,他们可以帮我低买,即每天低买20%,然后我可以做高抛。”
而赖建平的投资顾问张宁,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为赖建平及其周围的朋友介绍荷兰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
赖建平说:“她就专门给我们介绍这个Accumulator或者叫打折买股票,通俗说叫打折买股票,她介绍说这个产品可以以小博大,周转快,可以防御风险。”
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赖建平同意荷兰银行私人银行代理购买了这种叫KODA的投资产品。而郝婷则是在星展银行投资顾问的操作下,购买了同样的投资产品。
打折股票以小博大利润诱人
黄明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他告诉记者,KODA的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称为Accumulator,国内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通常合约的期限为一年。
黄明说:“一个典型的Accumulator合约,往往是这样的,投行会跟你说,我这有一只股票,卖10元一股,但是你是我的高端客户,所以我给你打折,8元一股,每天买一千股。”
KODA其实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产品,它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KODA有四个特性: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很大的杠杆性。
“假如说股票跌到一元了,你还得每天都买,每天得花8元一股来买,双倍地买,不仅每天双倍地买,而且一直要买一年。”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说:“这种产品实际上是一些比较大的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给客户设计出来的,它是和客户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
银行和客户签了协议以后,实际上是在对赌,赌石油或者期货的价格或者股票的价格。
肖金泉解释说,在一般人的概念中,Accumulator就是通过这些私人银行购买一些优惠打折的股票,同自己在证券市场上操作并无本质区别,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些投资Accumulator的客户存在账户里的资金,并没有直接用来购买市场上的股票。“客户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已作为这个金融衍生产品的保证金了。所以往往客户存2000万元,银行会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放大,放大的就是客户购买的数额。”
为什么这样一种理财产品会让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专家分析说,一个原因是有些投资者确实偏好高风险高利润的理财产品,另一个原因是牛市行情中部分投资者盲目相信股市只涨不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投资者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在杠杆的作用下,假设你的账户里有1000万元,那么你的合约数值就会高达五六千万,在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
肖金泉说:“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掉进去以后,十年甚至一生的积蓄血本无归,变成了一个需要重新创业的人。”
大多内地富人或都陷进去了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推测,内地投资Accumulator的人数远远超过香港。“内地这次做这个衍生产品的人,可能是成千成万的,可能内地大部分有钱人都做了这个。”
黄明博士告诉记者,他在长江商学院的数十个学生都购买了和郝婷一样的KODA产品,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内地的民营企业家。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说:“我觉得在内地的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可能是有很多还没有暴露出来。”“这种衍生工具产品,我们叫做Accumulator,我们还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I kill you later,翻译成中文就是说,‘我迟些会杀死你’,这种合约到最后真的是杀掉所有那些有钱的投资者了。”
谢国忠举例说:“比如说你有1000万美元,我让你买1亿美元面值的Accumulator,我的投行那边的收入是5%的话,那就是500万美元,我个人收入的话,一般是30%,那就是150万美元。”
如此高的利益驱动,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和它们的员工将复杂金融衍生品的规模越做越大。正是因为这种贪婪和疯狂导致了2008年年底的华尔街风暴。“所以这个激励机制到了一定的份上,他可以把朋友都卖了。”谢国忠说。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