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低调切入战略转型 [打印本页]

作者: jack87021    时间: 2011-5-22 11:39     标题: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低调切入战略转型

中国人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一点也不陌生,12年前,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建立起内地首家国际性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拥有34%的股权。也正是借助于中金公司这一平台,摩根士丹利成了第一个空降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银行,十余年来,历经沧桑,它在中国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低调切入 不事张扬
人们亲热地称呼摩根士丹利为“大摩”,是因为它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很“牛”的缘故。从全球赫赫有名的摩根财团拆分出来的摩根士丹利,自1935年以来,数十年间,其一统天下的威力令人侧目,它的客户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头中的六个,美国十大公司的七个,600个办事处分布全球各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第一批来到中国的顶尖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习惯性地摆出贵族的派头与中国人共事,居高临下,不可一世。但很快,摩根士丹利就发现自己没有优势可言。而先期进入中国的微软,其君临天下的霸道作风受到中国人强有力的抵制,人们一边快乐地“盗版”着微软提供的软件,一边诅咒微软的蛮横态度。这让摩根士丹利吃惊不小。
看清了这点,摩根士丹利很快改变自己的经营作风,低调切入,不事张扬,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001年10月,财政部、央行和外经贸部联合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打开了外资进入不良资产市场的大门。
《规定》发布后不到一个月,摩根士丹利通过谨慎地竞标,一举购得华融账面价值108亿元的3个资产包,收购价仅7亿元。其中的利润只有摩根士丹利心知肚明,它表面极为平静,面对媒体,露出一脸准备赔本的苦笑。
2003年,摩根士丹利完成这笔不良资产的处置,现金回收率为19%,回收费用占回收金额的8.5%——摩根士丹利赚得了超过100% 的利润。
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不动声色地赚了盆满钵盈,摩根士丹利让国际投行们心生妒意,纷纷追随其后,蜂拥而入。可是当摩根士丹利的国际同行们打破头挤入门槛时,却发现这是一条充满诱惑但灰幕深锁的河,如今只剩下残羹冷炙。
同样静悄悄的辉煌继续上演。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2006年摩根士丹利选择在中国“十一”期间悄然完成了对南通商业银行的全资收购。因为放长假,消息没有引发应有的媒体轰炸,但简短的消息仍令各方猜测纷纷:这家国际顶级投资银行为什么忽然对一家名不见经传、只有30名员工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动此干戈?摩根士丹利神秘一笑,平静的收购了南通商业银行,领取一张完全由自己控股经营的牌照。
这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不经意间,摩根士丹利树立起中国脚步的又一个里程碑,获得了中国商业银行业准入的“金钥匙”。
目光长远 战略转型
作为国际上顶尖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上市企业大宗股票业务的承揽上一直独占鳌头。从中国人寿、中心国际、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外运、中海油田服务到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发行上市,无不展示着大摩的拳脚功夫。
大摩认为,中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市值可在2010年上升到两万亿美元,成为紧随美国、日本之后的超级股票市场。摩根士丹利坚信自己手中高达6亿美元的QFII资金一定会从中国A股市场赚得高利润。
但与中国工商银行高达1300亿港元的IPO项目擦肩而过,是摩根士丹利的一大心痛。痛定思痛,大摩在中国的市场战略要从传统的IPO承销业务转向私募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直接投资方式上来。
与许多国际短线投资“捞一把就走”的急功近利行为相比,摩根士丹利具有更长远眼光,对中国的市场潜力充满信心,强调自己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的是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而不是总盯在IPO业务上吃独食。这正是中国政府所期待的。
实际上,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已经风生水起,业绩斐然,为其在中国的全新布局做好了相当厚实的铺垫。在私募基金方面,摩根士丹利成功投资的项目包括平安保险、蒙牛、南孚电池、恒安集团。尤其在平安保险项目中,摩根士丹利以3500万美元购入平安保险股份,13年所获回报累计是11亿美元;而蒙牛则令摩根士丹利获得近20倍的投资回报。
摩根士丹利还把战略眼光投向中国的运动时尚产业。2006年,摩根士丹利以财务投资者身份入资北京动向集团,占有20%的股份。对大摩而言并非仅仅要单纯跻身中国体育市场,而是顺应全球运动时尚产业方兴未艾的态势,抓住未来几年北京奥运对运动时尚消费的必然拉动效应。这让人不得不叹服大摩的深谋远虑。
剑走偏锋 逆势而上
摩根士丹利在频频发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的警报之时,却把数十亿美元砸向中国楼市,给人一种剑走偏锋、逆势而上的震惊。
2004年前后,摩根士丹利的咨询分析师们大谈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相当程度的泡沫,并活灵活现地指出了泡沫破裂的时间表。但就在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者大肆唱空的同时,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部门却在上海、北京等地房地产市场大笔地倾注资金。
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用900万美元试水上海房地产,与上海永业集团建立共同投资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第一个项目为“锦麟天地雅苑”。
2004年6月,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开始唱空国内房地产行业,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总裁史蒂芬.罗奇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房地产无疑是泡沫年代里浮肿的一个区域。但就在此时,摩根士丹利又与金地集团合资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
2004年下半年,摩根士丹利在上海注资成立了上海盛融公司,其资金主要投向上海房地产项目,业务包括房地产企业的并购。
随后,摩根士丹利与复地集团合作投资约5000万美元,建设位于黄浦老城区的“复地雅园”项目,共建约500套住宅。
2005年,摩根士丹利再次出手,购买了位于上海人民广场核心区域的知名写字楼世界贸易大厦,该大楼市值约超过2亿美元,6月份购买了上海浦西的明天广场大楼。 这一年年初,摩根士丹还利用3亿元左右购买了位于北京东三环富力城双子座的两整幢写字楼,书写了大摩在中国首都投资房地产的新篇章。
2006年,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房地产业的投资增加30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45亿美元。
到了2007年,在中国房地产业可圈可点的摩根士丹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物业收购,2月,摩根士丹利与永业集团共同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获得卢湾区核心地区一幅商业用地,摩根士丹利的脚步进入房地产项目开发,真正开始了“开发商”的生涯。
珍惜友情 友好合作
按理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像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投资巨头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庞然大物,但摩根士丹利似乎还是一个珍重友情的“另类”。它在中国的足迹所至,留下许多友情的脚印。
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创立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它是国内最优秀的投行之一。但在成立初期, 中金也曾给摩根士丹利带来烦恼,中金所承销的三峡工程债券被美国一些媒体解读为“摩根士丹利帮助中国政府破坏生态环境”。但摩根士丹利没有被流言吓退,认为从中金撤资是一种倒退,大摩恪守初衷,愿意为此承担一切责任。
1998年,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调到广东省出任常务副省长期间,为广东国投被关闭、粤海企业需要重组的问题头痛不已,约翰.麦克从美国飞到广州,在与王会面叙旧时,获知对方所面对的难题后,他马上邀请王岐山到香港,向20余名重要国际投资者解释广东国投破产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消除国际投资者心中的疑虑。
1999年5月,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后,中美关系降到了一个冰点,所有计划前往中国的美国商人均怕遭到中方的冷遇而搁置了行程,但摩根士丹利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却执意按计划进行中国之旅。这遭到了许多手下人的反对,但麦克以一句话说服了所有人:“我是中国的朋友,中国人是不会不善待自己的朋友的。”
这让摩根士丹利的领导人成为了轰炸事件之后最早赶往中国的美国企业家,而他在北京的第一站,是会见时任联通董事长的杨贤足。刚一落座,杨就极不客气地发泄一通:“你们美国人这次做的事情太过分了!”
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尴尬的时刻,约翰.麦克很平和地表示:“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会像您一样的愤怒。”真诚和坦率打破了危机。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