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私募基金:灰色与阳光之间的行走 [打印本页]

作者: talently    时间: 2011-5-23 03:00     标题: 私募基金:灰色与阳光之间的行走

编者按
时势造英雄。私募基金卷土重来之时正是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从沉寂步入快车道发展之际。
私募基金曾经以凶悍的操作手法在二级市场翻江倒海,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和发展,私募基金几度沉浮和改良之后,开始逐渐被人接受。但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模糊私募基金的概念,将私募基金和如今同样活跃于市场中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混淆。
我们通常说的私募基金其实是指没有获得监管批准的地下证券投资基金;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份的投资基金。
正因为没有获得监管层批准,私募基金依然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地带,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目前,私募基金的这种“阳光化”的主要途径是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私募基金。但更多的私募基金还处于一种“原生态”的过程中,即从筹资到运作再到分红,还属于一种非公开的民间合作方式,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其中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如何被彻底地纳入到规范化轨道上来也是摆在有关方面的一项课题。
在二级市场的运作上,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有着完全不同的投研决策模式和独特的灵活性,而这些也为它在二级市场的操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追逐超额收益的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是摆在所有私募基金面前的问题。规模日益庞大的私募基金一方面成为活跃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一方面其生存之道也让人充满好奇。
本专题刊登两篇微观调查故事,借以管中窥豹,还原私募基金的本来面貌。
私募基金:灰色与阳光之间的行走
和路
大盘股往往会成为公募基金重仓品种配置,私募同样也会跟随。这样做既是求稳,也是防止大盘股出现大幅上涨而没有配置,会受到来自客户方的压力 
游走在灰色地带边缘的私募基金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日子,但随着前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走弱和监管力度的加强,私募基金经理们大多选择了“潜水”,人们很久没有再看到他们招摇的身影和在二级市场上的“杰作”。
江苏南京的刘先生,已在私募基金业摸爬滚打10年,同样低调沉默,处事依然神秘。
就在不经意间,随着2006年开始的牛市,刘先生同他身处的这个行业再一次“浮出水面”。
资金来源相对“封闭”
“大多数的私募基金,如果集资投资,个人信用和朋友的信赖是不可或缺的。”刘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如此表示。
本报记者在走访江苏地区的私募基金时发现,由于这种信用模式,江苏省内的私募基金几乎很少和国有企业发生关联。上述人士表示,除了国有企业融资风险较高之外,也有其他担心,会最终影响到自己在市场的操作。
相比之下,由于民营企业家大多数都是自己的钱,也就成为私募欢迎的对象。但是,即使是再有钱,如果不通过朋友的介绍,私募也绝对不会去接触。如果有中间人,就另当别论了。但是,朋友的信用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一些有钱无处投资的“朋友”之外,将房产甚至利用企业去典当或者信贷然后交给私募基金投资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江苏省内的私募基金则基本上不去接触。尽管有收益,但是潜在的不利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亏损,对方则几乎倾家荡产,走上绝路,为了避免以后反目成仇,多数情况下,私募基金一般会予以拒绝。
然而,即使是朋友,现在也会采取合同的模式。
刘先生指出,双方一般每年签一次合同,长期合同很少存在。一方面可以随着大市增长使私募基金管理层的收益有所保证。另一方面,私募基金没有实力来应对如同公募基金一样的赎回。
即使这样,这些资金在股市出现大幅波动时,也是极不稳定的群体,是下跌中容易出现恐慌的群体。
“股市前期出现调整后,我就曾遇到客户要求抽走资金。但是,合同使双方之间有了一个约束。”刘先生透露。
在这位资深人士眼里,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也因此加大。因此,合法化才是最好办法。即使是朋友,如果出现亏损,对于日后的发展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利益分配“千变万化”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无锡和苏州集中了较多的私营企业,在目前股市日渐火爆、投资渠道日趋减少的背景下,一些有钱的私营企业主会把钱集中起来交给“靠得住”的朋友来做私募。
“这种融资方式,需要私募基金的管理层每年支付10%到12%的利息。”该人士表示。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江苏省内的私募基金支付的利息还是相对保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融资。”而对于盈利多少,资金投入方则无权过问。
另外,为了求稳,江苏省内的私募基金也有一部分会采取收取收益的20%的做法,亏损则由客户自己承担。尽管一些私募基金会收取收益的50%,并且双方制定具体损失承担的规则,但由于一方面会导致朋友“情谊”受损,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私募基金管理层自身风险,因此这种做法并非主流。
当然,私募基金利益分配的做法“千变万化”。
设立投资咨询公司,以朋友入股也是其中的方式。大家各拿出一部分股份,按照出资额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类似于合伙企业一样。这种私募存活期往往较长,尽管相对信托基金规模较小,但是可以保证足够的灵活性。
“私募基金规模相对较小,在江苏私募基金经理谨慎的心态又使他们通常不愿意接受过多的资金。主要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影响自己的信用。”该资深人士感慨。
坐庄“功能”不再?
“坐庄已经是很多年前的故事啦,我是没干过。”刘先生笑称,“为了选好股票,我们会去调研。”这和通常认为的私募操作方式有不小差异。一般人认为,私募依然是延续当年坐庄模式来操作股票。他表示,现在的市场情况不同,监管也比原来严很多,坐庄的成本和风险极大。
“大盘股往往会成为公募基金重仓品种配置,私募同样也会跟随。”刘先生表示,他也配置了一些大盘股。既是求稳,也是防止这类股票出现大幅上涨而没有配置,会受到来自客户方的压力。
由于不能像公募一样设立大规模研究机构,仅凭几个合伙人是无法覆盖整个股市的,因此据他了解私募选股往往集中在某几个板块。
当然也还有私募基金仍然会采用坐庄拉高股价的方式,不过这种情况较少见,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以外,还由于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股市总体表现异常火爆,“坐庄”很不经济。
“我是一个求稳的人。”刘先生表示。在他操作的基金里,为了保证管理层的收益,仍然只是收取管理费。“不能说明确的数字,20%到30%吧。”刘先生表示。
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盈亏客户自己承担,而管理层只需要尽职管理。行情好了,也可以商量提高收益比例,但如果因此要求参与分成,损失的可能就是“信誉”。
看好后市
持续了一年多的大牛市在今年5月30日至6月4日左右,遭遇了大幅调整。
一位知情人士潘先生告诉记者,风险意识极强的私募基金经理们,最早的一波甚至在5月25日左右就全部清仓。
“私募基金风险意识强,即使不赚钱,也不能亏钱。大跌之中,一些此前被市场看好的优质股也被‘错杀’,给私募基金以极大震撼,现在一些私募因此不敢轻举妄动。”潘先生说。
然而,也有一些私募基金经理表现积极。
潘先生所知道的圈子里,有些私募基金经理就继续频繁操作,大跌之后转向博取差价。
而刘先生告诉记者,此前的消息股在市场大浪淘沙之后,已使私募“敬而远之”。
相反,一些大盘蓝筹股却开始受到关注。“这类个股曾经是私募基金配置仓位较轻的,但是在市场震荡中,保存收益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这些个股予以关注。”刘先生指出。
记者发现,在对于A股市场的看法方面,私募基金的看法出奇一致。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大牛市,震荡会不时出现,如果一些震荡的风浪都熬不住,证明是完全不能胜任这个行业的。插图/刘飞

温州样板:从委托人到自立门户
刘瑛
张家福在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交谈中说到,在温州,钱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需要有让钱升值的人
他告诉记者,温州当地缺少民间高手,是温州资金对牛市启动并不敏感的原因之一。民间高手往往聚拢在两个股票交易所的所在地上海和深圳。而即使像温州这种民间资金充裕的城市,能够管理千万元以上资金的民间高手也并不多见
通过私募基金的渠道,温州人张家福在2006年5月再次冲入股市,尽管2001年的伤口还隐隐作痛,但这次的感觉和那一年有了天壤之别。而正是此次的经历,张家福投入了私募基金的行业。
收益惊人
温州人向来以善于挖掘投资机会而著称。但是作为温州人,面对998点至今的井喷式牛市,张家福明显反应迟钝。
2006年5月,是温州当地证券营业部和基金代销银行给出的温州当地资金大规模入市的时间。这些温州当地金融中介机构对此的普遍解释是,温州资金曾受到过A股市场的伤害。在2001年上证指数2245点前,温州资金大举入市,但2245点后的熊市却让温州资金措手不及。
后面的故事众所周知,温州资金撤出A股市场,转战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的巨额买卖差价收益让温州人忘记了在记忆中冰封许久的A股市场。
但是在2006年初,交友广泛的张家福发现,周围一些做股票的朋友对A股市场的态度突然间大转变,一种久违的牛市信心开始主导A股市场,同时也刺激了张家福再赚一笔的欲望。
和很多掘金人一样,张家福定居在上海,但是他经常往来上海和温州之间。2006年5月,张家福已将手中的房产投资全部变现,几年来积累下来的约2000万元资金委托给上海一家私募基金投资A股市场。
该私募基金公司的老板是张家福相交多年的好友。在2001年2245点前,张家福刚一入场,牛市便调头向下,张家福最终挥泪离场。此后张家福从未仔细研究过A股市场,委托理财对他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即该私募基金管理着张家福的股票账户,然后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比例分配收益。
私募基金没有让张家福失望。2006年底,张家福的2000万元资金翻升至4000万元。也就是从那时起,张家福萌生了一个想法。
自立门户
张家福进一步的想法是自己做“老板”——成立并管理一家私募基金,收取管理费或提取利润。他在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交谈中说到,在温州,钱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需要有让钱升值的人。
在私募基金行业,张家福完全是个新手,但这并不妨碍他组建私募基金的步伐。他很快从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找到了帮手,张家福自己负责融资,而对方负责具体的操作。
他告诉记者,温州当地缺少民间高手,是温州资金对牛市启动并不敏感的原因之一。民间高手往往聚拢在两个股票交易所的所在地上海和深圳。而即使像温州这种民间资金充裕的城市,能够管理千万元以上资金的民间高手也并不多见。
据他介绍,温州一些资金充裕的民营企业和大资金也在重金招揽上海和深圳的股市高手来温州成立私募基金,目前已经颇有成效,一些高手们就是来自于上海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
人员到位之后,按他的说法,资金不是问题。
初涉江湖
欧阳昭是张家福在家乡的好友,也是温州新一代投资者的领军人物之一。
张家福说,温州丰沛的资金也在培养自己的民间高手,大量资金正在向这些新兴的领军人物集中。
欧阳昭也受过2001年拐点的伤害,但这轮牛市以来,他将重点放在了基金身上。
一家基金代销银行的员工这样描述欧阳昭的账户:他的账户就像滚雪球一样。2006年三季度的时候只有100万元,随后不断有资金累加进来,今年5月初,资金已经超过1个亿。
欧阳昭说,最开始的100万元资金是自己的,因为自己买的基金“跑”得快一点,所以亲戚朋友信任的资金就都涌过来了。
张家福借助欧阳昭的名气,很快就借到500万元资金,就像他说的,温州是一个从来就不缺少资金的地方。
像很多他见到的私募基金的运作方式一样,张家福许诺在今年年底有保本的10%的收益,如果利润超过20%,张家福提取盈利中的35%作为管理费。
4月份的暴涨行情很快就帮助张家福完成了保本收益,一个月张家福就大赚40%,这比上证指数的涨幅高出一倍。他们的风格是快进快去,正好和当时市场爆炒垃圾股的逻辑一致。
他说,生存的压力和对利润的天性追逐,是他所认识的私募基金的共性。而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围剿”一只或者几只股票是他们常用的战术。
这种风格也帮助张家福幸运地逃过了5月30日的市场大跌。5月30日开盘后,张家福便开始全部清仓出逃。张家福说,这是一次侥幸的选择,因为前期盈利太丰厚了,所以只要一有风险,便撤退观望,等市场稳定了再说,这和2001年拐点时积累的经验有关。
希望做大
虽然不直接操作股票,但是耳濡目染后,张家福也发现了牛市中的很多“潜规则”。其一便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股价往往会大幅度上涨,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的风险较小而且收益较大。
2006年底,温州人开始充分使用关系网。张家福很快得知一家上市公司即将定向增发,并和相关人员达成协议。
张家福和私募基金希望借道信托来承接定向增发。一方面,借信托之名可谓名正言顺,因为普通私募基金没有参与定向增发的资格。另一方面,张家福希望信托公司可以帮他的信托产品融到更多的资金。
张家福找到一家信托公司,期待信托公司能够帮忙发行一只参与新股认购的信托产品。
但是在几轮商谈过后,张家福借助信托公司融资的美好设想未能实现。信托公司方面认为,张家福参与定向增发的设想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张家福和私募基金的股市经验均不足5年,作为信托管理人,有些过于年轻。
虽然信托计划落空,但是并没阻碍他希望做大的步伐。张家福逃过今年5月30日的大跌后,他又想到了新股申购,还是借道信托的老路子。
张家福希望凭借4月份收益在家乡树立良好的投资口碑,并可以借到更多的资金。资金足够到不需要信托公司再帮忙融资的程度,然后他再成立一家公司,拿着这些资金去信托公司,便可以合成一个信托产品了。
6月份,张家福每天穿梭于温州证券公司的大户室,他希望说服这些大户们,现在打新股收益风险比已经大于二级市场了,然后建议这些大户将资金交给自己去发行信托产品,迎接新一轮的上涨。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