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吕俊离职风波另种拷问:明星经理边界在何处 [打印本页]

作者: barberry    时间: 2011-5-23 03:34     标题: 吕俊离职风波另种拷问:明星经理边界在何处

吕俊已经离开了上投摩根,但上投摩根就像是一个影子,依然随行在他左右。
上周,有媒体爆料称吕俊自述离职是被迫的。8月29日,本报联系吕俊,他就此已经不愿评论。
事件并没结束,每天上投摩根公司BBS上、公司总经理王鸿嫔的博客上、一些财经和基金网站上都不时出现一些鼓动赎回和抨击上投摩根的话语。
风波背后
事实上,吕俊风波是基金经理明星化、明星经理娱乐化的必然结果。
上投摩根曾是吕俊一个很好的舞台。在加盟上投之前,吕俊曾任国泰基金旗下基金金盛和国泰金鹰增长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当时口碑虽好但名气尚不大。2004年上投摩根旗下第一只基金产品——上投中国优势基金发行,吕俊被任职为基金经理,其投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截至8月20日,上投摩根中国优势累计净值达到5.64元,2007年净值增长率达到122.96%,是目前开放基金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同样,吕俊也成就了上投摩根,由于吕俊管理基金的业绩优秀和个人魅力,扩大了上投摩根在行业内外的影响。
优秀的业绩和合适的营销策略互动,上投摩根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8月,上投摩根客户规模达到300万户,管理基金规模近千亿,在业内5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十。
吕俊一战成名、再战成功之后,被任命为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并在2007年6月份被任命为公司副总。
如广发基金朱平一样,吕俊同样是媒体的宠儿,所到之处受到基民的热情追逐。事实上,吕俊一举一动,不仅是焦点,也会影响行业和公司的发展。
发展和桎梏
随着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人员不断增加、管理规范不断流程化,基金经理大牌风范必然与公司整体发展会产生不可融合的矛盾。
吕俊曾说过,“投资的本质之一,就是确立你与大众的距离。”他认为优秀基金经理必须包含着具有洞察力的天赋,而这是天生的。在谈到基金经理对基金绩效贡献的时候,他曾表示,“在其中,基金经理起到的作用不占95%至少也占85%,研究队伍所起的作用只占10%。”
而这些都与上投摩根公司的理念出现差距,公司对基金经理看法是:“基金是团队作战,这也正是其优越于散户投资的特点之一,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不应被过分夸大。”
差距不仅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公司交易室制度管理上。上投摩根市场部朱戈宇称,目前中国基金行业里的一些细节还是摸索和试验阶段,而各家基金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如交易室的管理,体系的架构,内控制度的设计等。在唐建“老鼠仓”事件后,上投摩根就加强内控管理,一般员工卡无权限进入交易室,只有通过总经理批准才可进入,因此交易室制度就成了对投资总监权力的挑战。
由此,当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产生了矛盾,基金公司的严格制度就成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桎梏,分开成为必然。
吕俊离开上投摩根,公司很多人表示惋惜,表示欣赏其专业的投资精神,但私下里一位老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却表示,具有典型特征的基金经理离去,对一些发展成熟的基金公司是降低了发展风险。
挑战
上投摩根从2007年初就不断面临着新问题,先是上投摩根优势基金的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事件,之后吕俊辞职,公司又陷入吕俊风波的漩涡。
现在,上投摩根必须考虑如何保持优秀的投资业绩、管理好公司内部人才和加强对投资者服务。
虽然上投摩根已经安排新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员接任原唐建和吕俊职责,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一个基金经理离职是否对基金业绩产生影响,应该在3-6个月,而全面对公司业绩的考核则在半年之后,即2008年一季度将是上投摩根面临挑战的时刻。
而最迫在眉睫的任务则是安抚上投摩根的队伍。最近普华永道撰写的《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研究报告提到,基金公司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有聘用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员工激励计划。
对上述两个问题,上投摩根很有信心,表示:“除了基金经理调整外,上投摩根公司也在加强人才储备方面作出努力,未来公司将继续从国内和海外市场不断引进优秀的投研人才,以确保投研团队得到有机的成长。”
同时,公司还表示,上投摩根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对于贡献卓越的人才,公司不会吝啬。公司激励机制是包括物质和精神多种因素的,其中,公司快速的成长,则是给基金经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但“舞台”多大才算可以施展才能,对公司和基金经理都是一个挑战。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