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富矿的“风险” [打印本页]

作者: jess6789    时间: 2011-5-23 07:12     标题: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富矿的“风险”

2007年底,一系列国内创业企业的上市犹如重磅炸弹,频繁“轰炸”着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美国的证券市场,结果却完全不同。
11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陆香港地区联交所,当天疯涨近两倍,一跃成为我国互联网界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同时,200亿美元的市值也使阿里巴巴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给它的投资人一个满意的交代,从1999年获得高盛等500万美元的天使基金开始,阿里巴巴共完成5轮融资,其中前4次获得的资金仅1.1亿美元,第五轮则是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最终这些投资几倍乃至上百倍地放大。
2007年12月26日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风电设备制造商金风科技更富有“爆炸力”,一个7年前以300万元资本注册的小企业,今天也不过在中小板上市,却一天内创造出28位亿万富翁,更有风险投资中国—比利时基金两年投资放大25倍,账面盈利高达50亿元。这样的风险投资神话似乎只在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中才出现过。拥有“风险投资教父”称号、成功投资雅虎和谷歌的迈克尔.莫瑞茨在对谷歌的投资中,把125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51亿美元的收益,价值增长了408倍。金风科技中,也有投资人凭着一笔精明的股权交易,两年中投资便狂翻326倍。而风险投资教父是把谷歌“手把手”地做起来的,不仅投资,还四处帮助经营者寻找客户,制定发展战略。
同期,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内地企业登陆纳斯达克也达到高潮,共有10家企业上市。不过结果却大相径庭,10家中,2家一上市便跌破发行价,其余8家上市后也鲜有好的表现。最引人注目的“巨人网络”,发行价市盈率超过30倍,超过同类网游公司1倍多,现在也跌到了发行价下。更有多家公司上市前调低了发行价,“流血”上市。曾经的“百度”和“分众传媒”的上市奇迹再也未能重现,指望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退出的风险投资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当然,麻烦不是来自中国概念股,而是来自美国的资本市场,次级债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下,华尔街危如累卵,已经没精力唱高中国概念。
美国股市的逆转发生在春天,到了夏天市场颓势已经完全明朗,正是这时候,来自我国的公司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上市聆讯和路演。不惜逆流上市,不怕贱卖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这种原因,恐怕就是企业背后风险投资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如果股市发生了逆转,最好及时退出,宁可少赚,也先把风险转嫁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于是就有了第三季度还只是1家公司上市,四季度就放大到10家的现象。并且,IDG国际数据集团那样的老牌投资商一个多月便成功从4家公司退出。
两边市场如此强烈的对比,你就不难感叹还是我们这里遍地是金,钱太好赚了。或许,正是因为钱太好赚,先知先觉的投资人才感到了危机,先行离场。马云在解释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上市时候语出惊人,“我为什么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准备‘过冬’”。在他看来,当互联网2.0、3.0等说不清楚的概念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便隐约觉得有问题,因此要融资以备低潮时期企业正常发展。在他看来,繁荣时期或“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准备“冬天”的来临。
担心“冬天”到来的,还有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同一个会议上,柳传志说,未来的十几年甚至20年内,如果政府大的决策方向不变,国际上没有特别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变化,中国好的经济形势是势不可挡的。但“当前的形势还是很敏感”。他所指的敏感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股市市值以及通货膨胀等。而一旦某一因素触发,可能就会引起大的连锁反应。正因为如此,他要求联想体系下面的投资公司尽快把所投资的企业理了一遍,看哪些是属于价值创造型的,“该培育的培育,该退出的退出”。
其实,风险投资对于实体经济的意义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或低落本没有直接关系。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的公司,其宗旨是通过有组织的投资活动,支持周边众多的科学家,把他们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市场产品。上市只不过给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机制,使资金得以快速周转。但资本市场的荣枯还是调控着投资者的行为。互联网泡沫膨胀的2000年,世界风险资本投资总额创历史最高纪录,达2060亿美元,但到2002年时,世界风险资本投资总额减少了一半,只1020亿美元。
2000年之前的美国硅谷,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创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商业概念,而今天,类似情景正在“西风东渐”,谈话场所换到了地球的另一面。人们谈论的也是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内容除了互联网和半导体,投资人还谈论餐饮业、连锁超市甚至连锁洗脚城的可能性。最近的风险投资事件就包括2007年10月IDGVC以3000万元投资按摩保健企业家富富侨,获得投资后,这家企业准备于2009年在国内创业板上市。
2006年后,越来越多的海外风险投资从高科技中撤出,在VC(创业投资)不密集的传统行业中寻找发展空间,中式快餐和茶馆的连锁越来越吸引海外投资者。用不了多少年,相信国内的每一个小城市都将复制美国小镇的商业格局,同一家连锁药店,同一家连锁超市,同一家电影院线。一个国家富裕过程中的巨大可能性吸引着风险投资来复制他们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得益于风险投资的支持,麦当劳式的膨胀几乎是注定的。相对于高科技,风险投资者将以更小的风险获利。
心理上,投资人需要一代人的更替才能完全忘却上一个泡沫的惨痛教训,可在国内,即使是来自海外的投资者也无需等上30年才敢于轻视风险。因为这里的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的界限模糊,而股权投资无需冒风险投资的“风险”,却可以获得海外根本不可企及的厚利。海外,企业上市只需符合证交所的明文规定,IPO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投资者一级市场购买了股票,二级市场是否能盈利是一个充满风险博弈的过程。而A股市场,拥有了原始股便获得了稳赚不赔的资本。若能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再扶持其上市,股权投资者和企业等于分工合作,共同谋得了政策红利。
甚至无需等到PE(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代表凯雷两年前50多亿元投资太平洋保险,上市后净赚600亿元,也无需等到VC(风险投资)的代表中国—比利时基金两年净赚25倍,一个全民的创投热潮早就来临。2006年,因股改停顿发行两年之久的A股市场率先从中小企业板开始发新股,至2006年底,5家风险投资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实现IPO,其中包括有多家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大族激光,其创业投资股东在限售期满后还出售股份。2007年1月16日,大族激光公告显示,公司股东深圳市东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出售公司股票,实现真正的退出变现,全身而退。5家中,由IDGVC投资的广东远光软件公司更成为外资从A股市场退出的第一单。
股改前,凡是非IPO发售的股票都不能在沪、深市场交易,风险投资不可能在A股退出。全流通扫平了障碍,更吸引了投资者在这一全球屈指可数的高估值市场退出的欲望。而退出的前提,首先是进入。据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全球新成立了47只可投资于中国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总金额高达230亿美元。在国内,仅2007年第三季度,新成立的本土创业投资基金就有8只,共募集资金3.3亿美元,新增资本量比上季度增加了2倍多。中国市场上的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已达300多家,其中比较活跃的有60多家。而未经注册的,以合伙人或公司形式出现的风险投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何况,人民币的升值和人民币资产的升值如影随形,海外渴望搭乘升值快车的投资者正源源不断加入进来,客观上造成了PE和VC的膨胀。而当A股市场膨胀到32万亿元、市场走势却变得模糊不清的时候,无限的金钱开始追逐有限的获利机会,股权投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从2006年中新股发行启动,短短一年时间,股市的上涨加上新股的赚钱效应,IPO市场吸引的资金爆炸式膨胀。但因政策的突然变动而带来的超额红利,也因市场的天平倾斜向企业方而迅速递减。两年前,还是企业抱着项目寻找资金,现在,则是过多的金钱抬高了企业的价码,除了政策控制下的一、二级市场间的利差,辅助上市恐怕再也没有一年前入股动辄20倍的盈利。而相对匮乏的风险投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基金是在对行业规范不甚了了下匆忙入场。而长期看,风险投资的规律是“赚二赔八”,要用两个的盈利抵消余下的亏损。对老牌的风险投资,7年前的教训使他们深知竞争门槛的抬高给行业带来的危机。可刚刚赚了大钱,习惯了“快钱”的内地投资者,还津津乐道于创业投资机构在2006年通过中小板退出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
2007年12月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六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强调,资本市场可以且应当成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当前推动以创业板为重点的多层次市场建设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创业乃至股权投资,扶植了企业的科技转化,自发寻找未来经济的生长点,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甚或在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创造高附加值,进而帮助国家产业转型,并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创业投资市场发展得还是太晚了,尤其是内资,只是一年间,随着股改的成功才发展起来。唯愿雨后春笋般的风险投资持续成长下去,成长出本土的莫瑞茨,几十年后,脱颖而出国内的高盛和凯雷。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