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资PE中国业务大收缩 圈内人曝光行业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poetker010
时间:
2011-5-24 01:44
标题:
美资PE中国业务大收缩 圈内人曝光行业危机
那套“在任何市场都能赚钱”的口号,已经不再适合套用在私募股权基金(PE)身上了。
《华夏时报》近日获悉,受华尔街金融海啸冲击,不少美资PE在中国市场都开始收缩战线。而在战略撤退的背后,一位圈内人也向记者曝光说,撤退原因多在于不少PE公司最近几年已演变成了以玩弄财技为主导、不打算长期经营业务的投资公司。
记者注意到,尽管PE行业规模将在金融业大危机中缩小,但一份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PE对中国私募基金投资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信心。不过,由于环球金融市场波动,PE的投资态度已变得相对审慎。
PE陷入群体性危机
由于香港股票市况欠佳,中国地下购物商场营运商——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已决定延迟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定价和挂牌日期。
“貌似简单的公司新闻背后,其实可套牢了不少PE。”香港一家大型PE的投资总监10月15日下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人和商业的背后,分别有两家PE公司红杉资本及资本国际的投资。而在其香港IPO过程中,同为PE的华平投资集团,也将认购价值3.89亿港元的IPO股份。
这位投资总监向记者分析说,环球金融海啸已彻底拖垮IPO市场。最近的几周里,香港只有集资不足1亿港元的华熙生物科技成功挂牌,而据汤姆森路透的数据统计,这家公司是当周全球唯一的一宗IPO,为自2003年4月以来首见。
“PE行业最钟情的IPO退出渠道如此疲软,正在使得这个行业整体陷入冰河纪。”
记者调查获悉,尽管此前不少PE公司都表示,未受太多华尔街风暴波及,但从不少在中国有业务的美资PE最近的动作看,这些公司显然和投资银行一样,在大规模收缩战线。
一位熟悉黑石集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黑石集团已经放弃其位于上海价值1.6亿美元的商业地产项目,并对外宣称原因是市场条件恶化。
据了解,一直以来,黑石集团均热衷于进入中国地产市场。今年8月,黑石集团和其他投资者还联合竞购上海的3-4处商业地产,总价约50亿-70亿元人民币。
不仅仅是商业地产项目收缩,黑石集团旗下的亚太区投资基金A.M.N.Advisors原定本月初推出的首只亚洲基金,也传出要延迟最少1个月出笼的消息,理由是金融市场局势动荡,压抑资金投资意念所致。
相较黑石而言,管理规模更大的美国私募基金TPG也同样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香港这位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TPG是前一段时间香港新盘楼花的最大买家,但现在TPG正在重整投资策略,包括开始出租旗下物业,且部分项目传出将与售楼商洽谈延期交易的消息。
融资升级后暗藏杀机
在不少PE圈的人士看来,造成该行业开始出现危机的一大原因在于,这些另类投资的共同特性是依赖融资,以及对整体经济成长速度的高度敏感。如果经济长期衰退,则另类投资所受的打击将十分深远。
香港这位投资总监向记者进一步分析称,PE的资金来源,最初主要来自超级富豪。
“这帮富豪钱多,又没什么其他投资出路,而且他们愿意冒风险,能够接受在开始时没有经常性的回报,待投资的公司上市后才一次套现的模式。”
“PE的这种传统融资模式没什么问题。”这位投资总监曝光说,但后来负责搞私募基金的投资银行自己也“见钱眼开”,由筹划者变成参与者。
于是,近期PE开始以各国的主权基金作为募集资金的对象,同时,它们自己也上市集资,资金已不单纯向拥有高值资产的私人投资者募集,它们的投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未上市的私人公司。
在这位总监看来,多数PE公司最近几年实质上已演变成了以玩弄财技为主导,不打算长期经营业务的投资公司。
而最要命的是,PE的强项并不在于经营企业,而是和投资银行一样,擅长包装企业。
“要靠它们的能量去提升被收购公司的竞争力,谈何容易。它们擅长的其实就是将公司包装得更符合上市条例,更能够博得市场分析员的欢心,以及更能令小投资者产生幻想。”
他向记者强调,其实金融海啸波及之下,已经涌现出了一些值得入股的公司,但PE公司很多都无法对此展开投资。原因是它们之前的投资大部分仍未能退出,顾不上再新增项目。
他表示,如果是PE界的高手,真有投资眼光的话,它们投资的公司,即使上不了市,起码还可以继续在实业上赚钱。但现实情况却是,PE投资的很多公司大部分都在亏损。
“这样的私募基金,将很快和投资银行一样,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新起点瞄向中投外汇局
记者注意到,不少圈内人士都预测,PE行业规模将在金融业大危机中缩小,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PE对中国私募基金投资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信心。不过,由于环球金融市场波动,PE的投资态度已变得相对审慎。
在德勤有关人士看来,中国私募基金市场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活跃及变化迅速,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获得PE投资额达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亿美元略有增长,是除日本之外的亚太区各市场中获得的最高PE投资金额。
值得关注的是,PE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投资,《华夏时报》独家获悉,一些在中国开展业务多年的PE已开始对中国资金展开强大“攻势”,其中一家在华已斩获多个投资项目的美国PE,还首次在中国设置专司“融资”业务的职位。
出任这家PE新职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他们在中国的首要“融资”目标,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