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国际投行借道二线券商加速资本囤积
[打印本页]
作者:
metoyoushe
时间:
2011-5-28 01:36
标题:
国际投行借道二线券商加速资本囤积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券商治理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眼下,除了汇金、建银两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在为银河证券、南方证券等一线券商大笔埋单外,一批身手老到的国际投行正加紧把视线向中国市场转移。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外资投行正在成为第二波券商重组的主力。“我国110多家券商当中为数众多的二线券商将成为外资锁定的主要目标,他们正在寻找合适机会伺机低位介入,‘潜水’在我国资本市场等待着更大猎物的到来。”
外资掀起新的“资本狂飙运动”
统计数据显示,直到去年的时候,中国国内证券市场114家券商中,才只有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和海际大和等5家合资券商。除了背景特殊的中金公司外,其他合资券商只能说是"业绩平平"。“原因就在于外资缺乏实际控制权以及合资券商在业务领域上受到的限制。”
但是在2004年年底,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起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作为美国华尔街最大投行之一的高盛公司在华成立了一家高盛高华证券公司。高盛通过股权和贷款安排以及5.1亿元的买门票方式(为海南证券埋单),成为这家新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其中高盛持股33%,这是目前外资在国内券商持股的最高比例。
随后的2005年9月27日,北京证券重组方案水落石出:瑞银集团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首家直接入股中国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瑞银集团也因此成为了第一家合资综合类券商的第一大股东,但分析人士认为,瑞银远比表面上更为风光,它在北京证券股权结构中的实际话语权远远超过表面上的20%。
紧接着,市场上关于二线券商被外资收购的消息更是频频传出:有消息称,摩根士丹利正在与山西证券秘密谈判,同样进入谈判关键阶段的还有摩根大通,其看中的是问题券商辽宁证券。根据记者打探到的消息,有重组意愿但还没有明确结果的还有多家券商,如被花旗集团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争抢的湘财证券、澳洲麦格理银行与第一创业证券的接触和早已明确要重组的中关村证券等。
在中国股市迄今15年的历史上,外资一直徘徊在中国证券业的大门之外。但是,在最近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外资一直难觅门径的中国证券行业却突然敞开了大门,在政策调控和市场低迷双重阴影下陷于生死边缘的券商们也纷纷张开了欢迎的双臂——在跟外资的合作中“以资源换管理”似乎成为从决策层到企业管理者们的一致共识。
尽管证券业全面陷入低迷——去年国内的130多家券商亏损了160亿元人民币,许多券商陷入了流动性危机,但在外资看来这恰恰是逢低吸纳、抢滩中国资本市场的良机。而证券行业的高利润率和中国经济未来良好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外资看中国内券商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中国表现较为活跃的国际投行越来越多,除了法国里昂证券、美林集团、美国雷曼兄弟(欧洲)公司之外,还包括摩根大通、汇丰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多家外资金融巨头,他们中的一些机构,除了在内地的银行、基金业布局,也正积极寻求内地的券商作为合资对象。
在中国市场“克隆”自身模式
“现在,中国最贵的是石油和煤,最便宜的是金融股权”。著名金融研究机构安邦集团在其研究报告中引述了这一说法。安邦报告同时指出,与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及证券业的发展的乐观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本土资本(包括国有和民营资本)对券商重组态度的消极和被动。
兴业证券战略规划部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孙国雄此前表示,在瑞银入股北京证券之后,外资对中国券商行业的并购正呈现一些新的特征:从早期的“湘财模式”——与里昂合资的华欧国际,从事单一投行业务,到花钱买门票的“高盛模式”,再到掌握相对控股权的“瑞银模式”,外资从当初的试水转变成寻求控制权的意图日益明显。
“对于A股市场的现状,外资显然并不看好,但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是每一家国外投行不可小视的。”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布里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承认道。
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的证券市场到2010年可能成为全球第二或第三大市场,市值达2万亿美元,而目前仅为5000亿美元。
尽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即使获得实际控制权和综合业务牌照也未必能盈利,但外资愿意付出巨资来购买这张“入场券”,自然有着他们的计算。
相对于在“打新股”和“做庄”模式中经营日趋同质化的国内同行而言,外资投行各有自己的盈利特征:美林证券专注于零售银行,而高盛业务重点是投行业务,特别是在某些重要行业,比如全球电信行业,其他象摩根、瑞银等国际投行,也在近百年的发展里建立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获得国内券商的控制权后,它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克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与管理模式。
这一趋势在瑞银收购北京证券后的重组过程中已初露端倪:曾被视为国内券商优势的营业网络被干脆地剥离,27家营业部中的21家由招商证券承接;同时在组织结构方面实行扁平化管理,“以适应更多机构客户的快速需求”——显然这家以资产管理闻名的金融机构对于进入国内后该做些什么早已“胸有成竹”。
大投行的资本膨胀“路线图”
在外资全面登场淘金中国证券行业的热潮中,引入外资、以市场化方式重组问题券商成为新的路径选择,这是重组中国证券行业的第二波。在此前救赎券商的第一轮行动中,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周小川救赎券商的组合拳中,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汇金和建银的退出引进外资,从而促使中国内地券商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治理结构完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市场预计,未来券商格局将会形成三方力量,建银投资和汇金公司等银行系公司,中信证券等优质券商和美林集团、瑞银集团等进入后形成的外资系。
“而外资投行之所以对问题颇多的中资券商感兴趣,就是希望通过获得券商的控制权后借道进入诸如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以及结构性产品的交易,而这些交易可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一位专家如此分析。
但是,此前外资在实际控制权上受到的限制,成为掣肘其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合资证券公司中,外资可允许参股比例的上限一直停留在33%,迟早会有所调整。今年中国政府就放宽了外资投资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比例限制,允许外资在此类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达到49%,此举也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是中国进一步放开外资持有内地券商比例上限的前奏,这同时也给国外的大投行带来了新的想象的空间。
上月美国财长斯诺在访华时呼吁中国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开放力度。据悉,有关方面也正在考虑提高外资入股证券公司比例。
“羊群放进一只狼,羊就会健康了。”建银投资总裁郑之杰说。郑之杰表示,外资进入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并带来对现有制度和法规的冲击,会促进整个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对外资进入过快表示出警觉与担忧。“如果引入太多外资,本土资本将在中国证券行业的未来发展中丧失主动性。国际知名券商进入韩国、日本和台湾后,实力较强的本土券商所剩无几就是佐证。”有舆论如此认为。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