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证券公司积弊难以继续掩藏 中国借外资拯救券商
[打印本页]
作者:
sweetgirl
时间:
2011-5-28 01:42
标题:
证券公司积弊难以继续掩藏 中国借外资拯救券商
中国证券市场连续四年的大熊市,证券公司的积弊难以继续掩藏下去,破产重组成为券商的最终出路。央行的代言人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同时带来了外资进入的机会。
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使中国政府痛下决心,彻底改革股市。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载文指出,随着股权分置等关键问题的突破,中国股市开始令人期待。此时,中国又发出欢迎外资入股证券公司的利好消息,于是新一轮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高潮到来。美林、摩根大通、德意志、瑞银等也开始在中国积极地寻找合适的证券公司。
央行救急中国证券市场
文章指出,连续四年的大熊市,证券公司的积弊难以继续掩藏下去,破产重组成为券商的最终出路。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字表明,2004年,国内114家证券公司利润总额为负149.93亿元,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一些“问题券商”相继被托管或关闭。为拯救中国的证券公司,中国央行下属机构——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以“阶段性重组,股权注资”的方式拉开重组券商的序幕。
建银投资是因原建行重组,由原建行非商业银行资产剥离的基础上组建,其股东为汇金公司,注册资本约206亿元,除拥有中国建设银行10%的股份外,还持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43.35%的股份。建银投资在券商重组和券业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汇金的全资子公司和汇金公司比肩站到了救助券商、整合券业的前台。
中国股市的潜力
文章称,对于A股市场的现状,外资显然并不看好,里昂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已经入场的QFII只有31%的资金用来购买A股,停留在现金形式的QFII资金达32%,其他资金则投资了基金、国债等品种。外资巨头们的兴趣集中在投行业务。尽管在中国企业海外IPO的盛宴,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巨头悉数到场,但他们也注意到了A股投行业务的潜力。
A股市场近两年境况不佳,为缓和股市扩容带来的股指下跌,监管层几度叫停新股发行,但是华欧国际仍然成为里昂证券在亚洲最好的资产。而一旦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解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恢复,投行业务的上涨是不可限量的。中国A股市场的发行集资额2003年达到了564.1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70亿美元。而美国市场2003年新股筹资额为157.7亿美元,A股市场的筹资规模已经接近美国市场的一半。当然,如果有可能,外资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业界相信,外资对合资券商比较谨慎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在合资公司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在亚洲市场,因合资投行而导致不愉快的经历美林和高盛都有过,在国内也不乏类似的案例,如摩根士丹利大部分人员黯然离开中金。可是,在参股比例不超33%上限的情况下,拥有一个有话语权的合资券商能做到吗?高盛做到了——高华证券的组建激发了外资投行的中国梦想。而且,高华证券公司的注册身份是国内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综合券商的所有证券服务业务。按照《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长江百富勤、华欧国际这些常规渠道的合资券商只能从事承销本地上市的A股项目、人民币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不能从事A股经纪业务。
“高盛那样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里昂证券董事总经理、华欧国际副董事长傅德礼(Tim Ferdinand)显然不无艳羡。不过,也许还有高盛以外的道路,里昂证券很高调地表示要收购一家券商。里昂证券行政总裁顾家利(Gary Coull)说,里昂证券正在寻找一家可以做经纪业务的公司。傅德礼则表示,“我们认为中国监管部门可能更易于允许外资进入一家有综合业务牌照的公司”。里昂证券还相信,他们的计划未必会遇到来自监管部门的阻碍。“为什么经纪业务不能对外资开放,而且也没有规定何时可以对外资开放,我和参与WTO谈判的人士交流过,这一项在谈判中被忘记了,”傅德礼说,“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并不反对外资进入这一领域。”
而事实上,对于外资来说,现在正是并购券商的一个不错的时机。由于来自证券业的风险加剧,券商股东权益下降,股东们正在抛售券商股权。2004年,至少有1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转让所持证券公司股权的公告,累计出售股权总金额达14.4亿元以上。这是一个可以低成本收购的时机。据了解,由于监管层正在盘整券商,他们希望引导外资投行以入股已有券商、而非新设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监管部门正在研究100多家券商的改革问题,而评估结束,也许就会放行外资。
争夺控制权
与银行及保险行业相比,证券业以往对外资的开放更加谨慎。在此前较长时间内,监管部门在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案例操作中把握的尺度十分严格:单家外资公司参股证券公司上限为20%,而外资合计参股上限为25%。对要求控制权和管理权的外资券商来说,这些规定无疑束缚了它们的手脚。但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越来越高,以及券商综合治理的全面加速,相关政策环境也正在变得更加宽松。
据瑞银高官透露,早在瑞银正式进入北京证券之前,所得到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取得控制权,“没有控制权瑞银是不会轻易选择进入的。”而来自瑞银集团内部的消息似乎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说法:瑞银集团将执掌北京证券,并由其进行管理。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胡皓华表示,这种重组方式让瑞银不需承担历史遗留的负债。胡所指的重组方式即在北京证券基础上成立新的证券公司。
目前存在于外资公司普遍的看法是,与国内券商合资,让其有所顾忌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国内券商无法摸清的资金“黑洞”,一是控制权的归属问题。长城证券原总裁曹大宽表示,外资尤其看重对合资券商的控制权问题,这也是几年来外资一直审慎进入国内市场的原因。截至目前,国内合资券商仅有四家,分别是华欧国际证券、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海际大和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上述四家合资券商,除高盛高华通过对6位自然人贷款成立高华证券,从而绕过有关规定,间接控制高盛高华证券80%多股份之外,其他任何一家都没有取得控制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外资最关心管理权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存在的体制问题,外资是想通过掌控一定的管理权来规避经营上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外资选择合资对象多为中小券商而非大券商的原因。一位证券公司人士分析,如果此前成立高盛高华,对合资券商政策的注解还比较模糊的话,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则是在新阶段对该政策释放的一个清晰信号,即外资可以直接取得合资券商控制权,可以进入综合业务领域。
文章指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券商劣迹太多,已经逐渐丧失了外界的信任。毕竟造成今天绝大多数券商困境的除了客观上的市场萧条原因,更重要的则是源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进行保底保收益的理财等种种不良行为一直贯穿着证券公司的成长过程,以至于这种现象使整个证券行业不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也失去了金融业最重要的资产——信用。
外资的隐性担保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发表文章表示,中国金融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与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公司,应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通过引入外国投资者来调整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是中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最为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不能够迈出,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银行业既无发展机会,也不可能获得股市认可。
无可讳言,在股份制改造之前,国内银行体系极为脆弱,一些银行从技术上而言已处于破产状态,丧失了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目前对国内银行业的改造步骤,即在政府帮助下进行财务重组,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体质”,改进其治理结构及经营方式,是一条最为现实的道路。
易宪容认为,中国也应该看到更为重要的一面,即外资进入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与政府信用担保同样重要。有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示范,当某银行或金融公司上市时,其他投资者也就会尾随而入,在资本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可以卖得一个好价钱。交通银行上市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如果不是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交行,交行上市既卖不到现有的好价钱,上市后被市场看好也并不容易。可以说,国际大金融机构的担保性进入,对国内金融机构在世界市场的信誉影响相当大。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