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杰米.戴蒙:重回华尔街巅峰
[打印本页]
作者:
whaler
时间:
2011-5-28 02:13
标题:
杰米.戴蒙:重回华尔街巅峰
花旗恩怨
2004年1月14日,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宣布,它与芝加哥的美一银行达成一笔收购价格为580亿美元的“平等合并”。作为银行业历史上的第二大交易,合并后的新银行总资产将达到1.1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Citigroup)。
“摩根大通收购美一银行,就是将戴蒙带回到大舞台,他的地盘。” Fortune杂志一语道破天机。
一个不被注意的细节是,摩根大通银行“平等合并”美一银行交易完成后,戴蒙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其父亲西奥多.戴蒙的;而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则来自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维尔(Sandy Weill)。
戴蒙回来了,而他和桑迪.维尔以及花旗集团之间的恩怨注定还将继续。
戴蒙之父西奥多.戴蒙为老牌证券公司希尔森的员工,1973年希尔森被桑迪.维尔收购后,两人成为好友。在两家的交往中,富有数学天赋、天生热爱商业的戴蒙受到维尔的巨大影响。大学期间,戴蒙曾对维尔收购希尔森之事进行案例分析,深得维尔赏识:“好文章!我能不能把它给别人看?”“当然!我能得到一份暑假工作吗?”
此后,戴蒙成为维尔最可靠的助手,他的工作几乎无可挑剔。
从1985年桑迪.维尔二度创业至1998年收购花旗银行,与桑迪.维尔荣辱与共的戴蒙可谓尽得真传。人们相信:戴蒙将成为桑迪.维尔的接班人。
然而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新的花旗集团成立7个月后,维尔和里德以联合执行官的名义宣布,负责当时花旗全球投资和公司银行业务的戴蒙即将离任。作为当事人,戴蒙事先显然毫不知情,他对公司的决定表示“惊讶”。
戴蒙卸任后,花旗的市值两周之内蒸发了110亿美元。华尔街看好戴蒙的人,一直在质疑花旗如何弥补戴蒙离去后的损失。
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里德对戴蒙的一意孤行一直耿耿于怀。但更为微妙的是维尔和戴蒙的关系。从1985年起,戴蒙师从维尔已经十几年,两人情同父子的感情早已在华尔街传为佳话。
但是,这段感情却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变质。戴蒙担任Smith Barney董事长后,维尔不再像原来一样凡事都要问问戴蒙。两人关系于1997年走向恶化。当时,维尔的女儿杰斯卡提出担任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并想进入Smith Barney执行委员会,而戴蒙则认为她经验不足而一口回绝,杰斯卡一气之下离开了花旗。
这让老维尔心存怒火。随后不久,他便聘用了TIAA-CREF的汤姆斯.W.琼斯负责资产管理部,并将该部门从Smith Barney中剥离开来,绕开戴蒙直接向自己汇报。
1997年9月,维尔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所罗门公司(Salomon)。戴蒙并不看好这宗买卖,但维尔没有吸取他的意见,认为所罗门成熟的国际业务能有利于旅行者的全球业务——直到后来维尔才发现自己对陌生的海外市场束手无策。
1998年4月,经营全球消费者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并入花旗公司,成立花旗集团。但在管理层的人事变动上,戴蒙受到冷落:他被排斥在了花旗集团的委员会之外:“这不公平,旅行者是我和维尔一起创建的。”
也许为了做点补偿,花旗集团董事长的职位留给了戴蒙。而实际上,向戴蒙汇报的只有CFO一个人,他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董事长。
尽管仅仅享有1/3的决策权力,戴蒙还是精心打理着合并后的公司业务,但不久后,戴蒙再一次在用人问题上和维尔发生矛盾:维尔提出让自己42岁的儿子马克监管债券套汇交易,但戴蒙却不同意。显然,他很不欣赏维尔任人唯亲的做法。
于是,10月的一个星期天,维尔和里德客气地把戴蒙请出了花旗。“所有公司合并案里,高层与人相处的能力要远比个人能力重要。”戴蒙离开花旗后,里德透露了他和维尔做出此番决定的原因。
美一奇迹
离开花旗后,戴蒙曾有大量的就业选择,从网络创业公司到连锁旅店,还包括一家英国的银行。但戴蒙出乎业界意料地选择了美一银行(Bank One ),这家处境艰难的中西部银行。
上台之时,美一银行亏损达5.11亿美元。经戴蒙有效运作,到2002年,美一银行已经实现利润额33亿美元。而到2003年,其盈利创历史纪录,达到了35亿美元。
戴蒙如何创造奇迹的呢?
“实际上,如果你想在一家问题银行取得成功,把它从困境中逆转出来的话,老实说,并非一两件事情就可以简单地处理掉。就个人经验来说,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有很高的效率可以贯彻公司的意图。所以在美一银行重组的开始,我更换了管理团队,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第二点就是当时美一银行的成本非常高昂,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裁员。但是,我并没有将美一银行的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人员的削减,而是对美一银行内部的官僚冗员进行了处理。第三是对美一银行的科技系统进行全面地更新换代,使得美一银行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络获得新生。”戴蒙向记者解释说。
初到美一银行时,戴蒙即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升级计算机系统、整饬信用卡领域的经营问题、减少对无力还款的客户的贷款,以及对各支行的服务进行升级。戴蒙富有领袖气质,语速极快,并致力于以快枪手的风格解决问题。在清理公司混乱局面上, 2001年,银行令人惊讶地支出10亿美元用来冲销贷款损失带来的坏账,并使用5.75亿美元为汽车租赁投资等遗留问题“埋单”。
人事方面,戴蒙表现得更加雷厉风行:解雇零售业务副总裁查理.沙夫及美一银行首席财务官黑蒂.米勒后,戴蒙招募了大量以前花旗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美一银行因此赢得了“西部花旗”之名。
“我们不只砍树”,戴蒙如是说道,“我们用电锯”——2002年,拥有“西部花旗”之名的美一银行实现利润额33亿美元。
不过,美一银行虽贵为全美第六大银行控股公司,其总资产已达2900亿元。但随着众多对手通过并购强壮自己,戴蒙要想真正点亮自己的业界声名,必须再做打算。戴蒙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寻找重新返回华尔街巅峰的机会。
此时,与他同样一筹莫展的还有摩根大通银行的哈利森。这位迈克尔.乔丹的师兄、身高1.92米的前北卡罗来纳大学篮球前锋曾以扣篮闻名,却不善于风险的投篮。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厄运不断:其风险投资损失惨重,不良贷款数量巨大,与安然公司(Enron)的关系也被深入调查。更为糟糕的是,摩根大通因缺乏人才备受嘲笑:60多岁的哈利森甚至推选不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哈利森和戴蒙清楚的知道对方那里有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两人在随后的几年中,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找机会共进午餐,但直到2003年11月,他们的交流方取得实质性进展——突然间,他们不再共同在公众前露面,而开始在距摩根大通总部不远处的沃尔夫大厦的房间内低调会晤。
在沃尔夫大厦的房间内,两人商定,哈利森于2006年将其位置让给戴蒙,自己只留任董事长职务。知情者称,戴蒙本希望立即接任CEO,但最终同意将这一变动留到两年之后。
实际上,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宣布与美一银行(Bank One)合并,一举打造出全球仅次于花旗集团(Citigroup)的第二大银行。这笔交易为分析界一致看好——并非因为合并本身前景大好,而仅是因为主导合并的人是戴蒙。
戴蒙之所以为外界一致看好,是因为他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是花旗集团缔造者桑迪.维尔一度的继承人。而当他率领摩根大通挑战花旗,谁不希望看到一场血战呢?
重塑摩根
“摩根意味着更多”——1998年摩根大通曾在《华尔街日报》等刊登这个广告诠释了一切。
在2004年7月1日摩根大通与美一银行集团合并时,杰米.戴蒙荣任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此次合并交易打造了一家价值达1.1万亿美元并在贷款、信用卡、投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资金管理和证券服务、中间市场及私人股本领域均名列前茅的金融服务集团。
合并后,新的摩根大通虽然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集团,但其业务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合并后的系列问题,合并双方均规模巨大,且文化差异很大。戴蒙不仅要将两者有效协调,而且还要在合并之后尽快交出盈利的成绩单来。
观察人士看来,确保这一并购成功的关键原因是哈利森和戴蒙的能力恰成互补:哈利森善于削减成本,但不能令收购的部分有效运转,而戴蒙已经证明了他是混乱并购的优秀领导者。
一个企业究竟怎样才算成功,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但怎样做好一家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企业,戴蒙有自己的答案,他说:“首先,必须要有最好的财务表现,没有财务的表现根本没有业务投资,无法让所有好的员工能够留下来;其次,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还有,一定要真正地在市场内找到合适的位置。”
虽然戴蒙是削减成本的高手,但是如果认为他晋升为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后也会变得抠门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戴蒙对记者强调说:“外界经常把削减成本和削减投资画等号,这是不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公司不能够轻装上阵的话,将来就没有任何前途;但如果公司不对未来进行投资、不向人力资源、技术、内部机制进行投资的话,也是不可能成就发展的。”他明确表示,未来在摩根大通一方面要削减成本,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投资。
摩根大通与美一银行的合并带给了投资者广泛的想象空间。对于摩根大通一方而言,美一银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健全的零售网络。而只有在零售银行领域确立地位,摩根大通才真正有实力与其他一些金融巨头“掰手腕”。
“摩根大通在投资银行领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波动性很强的业务,摩根大通的优势是在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中没有‘短板’, 摩根大通不需要为了发展而兼并收购一些部门,摩根大通要做的就是加大投入、稳定队伍,招募更加优秀的人才来。”戴蒙头脑异常清醒。
为此,戴蒙很清楚自己应该告诉员工什么!戴蒙在加入美一银行后买了50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买入价是28美元。去年1月,美一与摩根大通正式宣布合并,美一股票经过置换后价格已高达51美元,戴蒙无疑狠狠赚了一笔。但是他没有出售自己的股票,“我的确掏了5000万美元,在28美元的时候购买了美一银行的股票,但我从未卖掉,现在它都转换成了摩根大通的股票,因为,我是船长,无论潮涨潮落,我都需要在那里。”戴蒙告诉记者。
当然,商海沉浮,江湖诡谲, 49岁的戴蒙也在憧憬着美好生活。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与妻子和三个女儿的快乐生活;第二,这个世界能够变得更美好,自己在其中能够真正有所贡献;第三,把摩根大通打理好。“我的女儿们并不完全赞同我的第一点,她们更希望把家里的宠物狗也纳入进来。”戴蒙笑着说,“可我不喜欢那只狗。”经历了华尔街风风雨雨洗礼的戴蒙,知道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摩根大通的中国承诺
2005年11月14日至16日“摩根大通中国投资论坛:洞察本地商机——与世界共同发展”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逾600名国际投资者出席,聆听100多家中国企业代表、多位政府官员及众多中国专家的真知灼见。在会议的最后一天,《证券市场周刊》专访了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先生,就他对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做出专门的点评。
《证券市场周刊》(下称《周刊》):在摩根大通的未来发展中,中国市场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杰米.戴蒙:对于中国而言,摩根大通将继续给予中国长期的承诺,同时将寻找我们合适的伙伴。长期的承诺,显然对于投资而言,不能是今天进入,明天就考虑如何退出。这些长期的承诺包括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科技、管理经验等等的投入,我们已经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摩根大通需要更加完善。同时,另一个方面,摩根大通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共公司,为当地的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周刊》:具体到中国的业务发展上,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杰米.戴蒙:摩根大通在中国已经拥有了非常强大的批发银行业务,但摩根大通当然非常梦想可以在未来进入消费金融服务领域,众所周知,摩根大通在美国之外并没有消费金融业务,因此,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时间。
《周刊》: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摩根大通的选择是什么呢?
杰米.戴蒙:摩根大通最终会选择在中国做出明智的投资,对于摩根大通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冲到我们眼前的机会都要抓住。试想,如果买20%的少数股权,这对摩根大通并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最重要的是,钱不是问题,而是合作的双方要可以获得双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摩根大通的“冷漠”,在最近如火如荼的入股商业银行浪潮中,摩根大通一直参与着,摩根大通也谈判了许多家。但对我们来说,摩根大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出正确的选择。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是长期的,我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我们会耐心的寻找和等待。如果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和机会,我们会毫不犹豫。
摩根大通一定会进入中国市场的,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摩根大通也在逐步进行着谈判。
《周刊》: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向外资敞开大门。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的这种努力呢?
杰米.戴蒙:金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机制,金融体制更加透明。但是简单地照搬任何一家银行的成功经验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即使像美一的成功也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但其中的某些方法的确是具有借鉴意义的。这是摩根大通可以为中国提供的有益工作。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一旦你可以成为优秀的,你就可以选择是买一家其他银行还是将自己卖给别的银行,当你拥有这种选择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出对你的股东、你的雇员最佳的选择。
杰米.戴蒙(Jamie Dimon)
戴蒙于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开始了其职业生涯。1998年在Travelers Group和花旗集团合并形成全球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之后,他被任命为花旗集团总裁。2000年3月份,他加入美一银行之后,戴蒙一直担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6年起,在威廉.哈利森先生卸任之后,戴蒙将担任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戴蒙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