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合资投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打印本页]
作者:
Jupiter
时间:
2011-5-28 06:07
标题:
合资投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随着德隆危机的妥善解决,“工商东亚”的名字逐渐为更多人熟悉。这家在香港注册的投资银行,在德隆集团债务重组财务顾问业务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整套全新的发展模式,最大化地保障了企业价值、银行利益,并在业界树立了良好口碑。
应该说,完成德隆集团债务重组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然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工商东亚不负众望,2005年7月,工商东亚先期启动了天山水泥、屯河投资债务重组方案,并于去年年底,成功协助两家公司完成重组过渡期安排,进入正式重组执行期。
无独有偶,工商东亚的成功并不是合资投行界的特例。事实上,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妥善开展,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稳步推进,具有中资银行背景的投行近年来逐步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均是近年来驰骋国内投行领域的翘楚。
放眼国内投行界的这些风云人物,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浓厚的中资背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摩根士丹利和几家国内外实体联合组成的合资公司,建银投资是其第一股东。中银国际作为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于1998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中国市场上(包括香港)的领先投资银行机构之一。工商东亚成立于1998年,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携手收购英国国民西敏证券亚洲区证券银行业务而成立的合资投资银行。
事实上,这些具有中资背景特别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起成立的投资银行,多为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约束下,采取变通之道涉足投行业务领域的权宜之举。因此,在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中,由于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探索多元化经营之路,加快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其必然选择。
同时,为应对外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竞争和挑战,国内各商业银行必然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现代投行业务体系。对比中资投行,外资投行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显著优势无需赘述,虽然距保护期结束还有不到一年,外资投行早已掀起圈地跑马的“大跃进”运动。瑞银、高盛等先后参与了对国内券商的重组,花旗、汇丰、美林等合资参股国内券商也即将破题。时不我待,面对投行业务竞争风起云涌,中资投行和有深厚中资银行背景的合资投行必须在诸多的竞争对手紧逼下尽快展开行动,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金、中银、工商东亚近年来皆显现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虽然都是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投行翘楚,众合资投行各有其专长领域。中金在IPO、收购兼并方面更有优势,中银近年来显现出全面突破的发展志向,而工商东亚在债务重组方面则显示了不凡的驾驭能力。国内重大的债务重组项目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工商东亚活跃的身影。如2002年进行的APP集团债务重组。当时,整个集团牵涉债务139亿美元,在华企业的债务亦高达16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资债权银行占53%。经过人民银行的协调,16家中资债权银行组建了中资债权委员会,有关的安排成为国内债务重组的首宗案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宗的外资企业债务重组。工商东亚正是此次重组中资债权委员会的财务顾问。APP在华企业的复杂程度不亚于德隆,它集生产、销售各类公司于一身,涉及林业、纸业等多个行业。同时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债权回收有异,需要平衡各债权人的利益。为确保中资债权银行的债权得到最大保障,作为财务顾问的工商东亚制定了详尽而复杂的重组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安排,APP在华企业的经营得以维系,现金流保持平稳,同时恢复一定的偿债能力,中资债权得到充分保护。中国银监会曾对这次债务重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还有德隆集团、三九集团、粤海企业等等,工商东亚在国内债务重组财务顾问市场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债务重组顾问是工商东亚的品牌和特色,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上债务重组的专家。”业内投行专家这样认为。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来自金融界的数位代表都提出,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应加快培育和组建国内金融控股集团。对各类型投行来说,这也许是一股政策暖风,又或许意味着更严峻的考验,但不管怎样,加快市场拓展将会是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