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争夺徐工背后的政策风向
[打印本页]
作者:
feiyue1982
时间:
2011-5-29 03:27
标题:
争夺徐工背后的政策风向
6月8日以来,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连续发表了数篇旨在质疑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博客文章,从而引发了一场外资并购大讨论,使本来已趋于平静的凯雷收购徐工案陡然升温。
接到重要消息
“我公司今晚将发布重要公告,稍后将发送电子邮件给您。”7月4日21:26,记者收到了三一重工公关传播部部长李翼的手机短信。
22:48分记者收到了李翼发来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告透露出的重磅新闻是,三一集团正准备向国家有关部委及江苏省、徐州市有关政府机构以及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递交《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请求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报告》。
记者随后数次拨打向文波手机,对方均未接听。
几乎与此同时,处于风口浪尖的另一主角——徐工科技发布停牌公告称,因公司有相关信息将在近期披露,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06年7月5日开始停牌。
而在几天前还与记者有过联系的,负责徐工集团改制工作的徐工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庆祝,其电话也一直是无人接听状态。
7月5日,记者从某业内人士处获悉,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一行人,正在北京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接触。而7月3日,梁刚刚从长沙飞赴南京,拜访了江苏省和徐州市政府,以游说当地政府接受三一收购徐工。
业内人士分析,三一近来的一系列活动,或许和6月28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
作为今后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国内外媒体对此的解读是,凯雷收购徐工案很有可能通不过最后的审批。
这无疑给三一提供了强攻徐工的机会。
从2003年就开始的徐工改制工作,最终会是何种结局?是凯雷收购徐工,还是三一收购徐工,抑或是其他选择?
海通证券机械行业高级分析师叶志刚表示,由于国内大型民营和国有装备企业间还没有单个的兼并重组先例,很多事情都要摸索进行,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会对以后装备企业的并购活动起到判例作用,某种程度上标注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重组未来方向。
政策带来的机遇与变数共存
“关于徐工的问题,我们正在制定具体的工作程序、评议程序,现在还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装备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说。
据其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具体负责振兴装备业这项工作。装备处是《意见》的主要起草单位。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隋永滨透露,《意见》的有关实施细则内部讨论比较热烈,现在还不能确定何时能够制定出来。隋永滨是曾培炎副总理在今年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讲话的主要起草者。
英国《金融时报》6月30日以“美资在华收购机械制造商面临新障碍”为题对《意见》进行了报道,表达了对外资在中国收购机械企业未来的担忧。
“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认为,《意见》的出台与凯雷收购徐工案并没有直接关系。《意见》出台背景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振兴装备业,在徐工兼并案之前就已经考虑起草,前后酝酿了两年时间。
《意见》的核心规定是从政策上支持装备业发展,而不是限制外资进入。隋永滨认为,“而限制本身也是对徐工事件的回答,不在限制之列,国家是不会干预的,舆论也不要再炒作了。”
“政策出台只能使审批更容易,因为政策更透明了,徐工如果属于限制的名单内,我们就会很快地做出决策,来限制它;如果它是属于鼓励的名单内,那就鼓励它。所以,这只能使事情变得容易,没有使事情变得复杂。”上述装备处的人士也这样认为。
张汉亚进一步对外资收购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外资要入股,你要拿来先进技术。”但这也正是国外企业所不愿意付出的。
而对于《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国内装备企业并购重组的预期效果,张汉亚并不乐观。“国内的机械装备企业规模技术都差不多,因此互相之间的并购没有什么意义。航空母舰可不是把几个小船焊接起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几个小船好使。”
张认为,当年扬子石化等五大化工厂成立集团无果而终是一个例子。他主张企业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谁有能力就去兼并,而不是按照上级的命令行事。
三一收购要迈几道坎
“三一即使把徐工收购进来了,也并不代表一定会1 1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