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综合治理临近收官 问题券商自救读秒 [打印本页]

作者: wxs1986    时间: 2011-5-29 05:06     标题: 综合治理临近收官 问题券商自救读秒

无法延续生命必定要消失。
10∶30日益临近,历时数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即将收官,问题券商开始真正面临生死时速的考验--湘财的辗转、世纪的搁浅、巨田的徘徊,无一不透露各家问题券商的急切心情——读秒的滋味并不好受。
2个多月,不到100天的时间,要彻底消化常年积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要说服意向性战略投资者拿出数十亿的真金白银填满窟窿,谈何容易?
但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的表态已相当明确,今年还会有一批券商被淘汰。这意味着如果大限之前,问题券商整改还不过关,就不仅是业务被限制。
谁将是下一个被处置的证券公司?谁将是并购的受益者?谜底正待揭晓。
湘财底线:缩股转型经纪券商
等死还是拼死自救?
两年来,在多个重组版本被一一否决后,昔日券业“先锋”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湘财证券)已没有更多选择。
近日,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考虑到离证监会要求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限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湘财证券管理层以及股东方正在做最坏打算——一旦无法及时获得外部注资,公司将实行拼死自救,以避免被行政清理。
“原股东将根据净资本进行相应比例的缩股,公司最后将从一个综合类券商转型为经纪类券商。”该人士介绍,目前这个自救方案的具体细节还在探讨中,不过公司管理层和主要股东方已基本达成一致。
8月3日,湘财证券一位高层与记者沟通时,证实了上述说法。不过他表示,虽然外资重组概念已经离场,但湘财证券仍在寻求一切可能的外部战略投资者。
“只要有希望,就要去努力。毕竟,谁都不愿看到公司最终沦为一个经纪类券商。”该人士表示。
外资概念离场
2006年2月,随着有关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投资)注资湘财证券的可能性被否决,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银行、里昂证券等在内的诸多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湘财证券的说法甚嚣尘上。
其中,在业界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交行上市时的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将成为湘财证券重组的最终战略投资方,而交行将联合汇丰绝对控股重组后的湘财证券,老股东的持股比例将大幅度缩水。
“不管是花旗还是汇丰,现在都已不可能了。”8月3日,上述湘财证券高层对记者表示,监管层早已知会公司,引入外资这条路目前不可行。
但事实上,不管是外界还是湘财证券管理层,引入外资似乎一直是湘财完成重组的主要希望所在。
毕竟在与外资合作方面,湘财是国内券商中走在前列的。2002年,湘财证券设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湘财荷银),掀起了此后基金公司中外合资的高潮。
2003年,湘财证券更是设立了中国入世后第一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欧国际),并在公司运行7个月后实现盈利。
采访中,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一位权威人士说,湘财证券的确向管理层提出过希望借鉴瑞银重组北京证券的模式重组。
“当时,湘财曾将引入外资重组的草案上报协会,希望得到支持。”他透露。
但时过境迁,国内关于证券公司引入外资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湘财证券只好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希望锁定在国内。
原股东按比例缩股
对于国内战略投资者的寻找,湘财证券也是极度不顺。
2006年4月29日,湘财证券公告,由于公司正在进行财务重组,公司未能及时披露2005年财务状况。
7月20日,因为同样原因,公司表示无法及时披露2006年上半年财务状况。
“主要是湘财证券的窟窿太大,一般的国内机构不敢碰。”8月6日,一位接近国家电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6月份,市场一度传言国家电网公司将会斥资重组湘财。
记者查阅湘财证券已披露的2004年报,其亏损接近20亿元,负债高达54亿元,其中,委托理财资金25亿元。业内人士猜测,湘财证券委托理财的金额可能高达50亿元,亏损至少在40亿元以上。
8月3日,湘财证券的上述高层对记者坦言,如果没有战略资金的引入,即使没有10月31日的大限,公司也很难继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因此,公司管理层在与主要股东沟通后,一致通过,如果不能及时引进战略投资者,湘财原股东将根据各自在公司股本中的比例缩股,以减轻财务压力。
“关于缩股比例将根据公司目前的净资本来考虑。”该高层告诉记者,公司内部还没有核算净资产,原因是公司管理层还希望能在未来不到3个月时间,抓住最后机会,引进战略投资者。
转身经纪券商
尽管湘财管理层以及股东方都还存有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最后幻想,但引资的困难现实已逼迫他们做出最坏的打算。
7月6日,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与里昂证券对外宣布,华菱集团已从湘财收购了华欧国际67%的股权。这项交易已于6月获得证监会和
商务部批准。
华欧国际注册资本5亿元,原股权结构为湘财证券和里昂证券分别持有67%和33%。股权转让完成后,湘财证券将不再持有华欧国际任何股权。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湘财已做出甩卖公司盈利资产以回笼资金的无奈选择。
2006年3月,代表天津泰达的北方信托在获得证监会批复后,成功收购了原湘财证券持有的湘财荷银股权。
据了解,通过出让湘财荷银,湘财证券一举回笼资金2亿左右,加上此后出售华欧国际收回的资金,今年以来,湘财通过变卖资产已回笼资金7亿-8亿。
采访中,上述湘财证券高层表示,接下来不排除公司继续变卖资产,以应对财务难题的可能。
但抛售华欧国际与湘财荷银后,湘财的盈利资产已经不多。公开资料表明,湘财证券旗下还拥有湘财祈年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下称湘财祈年期货)。
如果考虑到管理层推出股指期货的影响,期货公司的壳价值将受到追捧,因此接下来湘财如果继续卖出资产,湘财祈年期货可能是其选择。
此外,湘财证券上述高层表示,一旦缩股,公司管理层就将考虑转让部分营业部,以获得现金偿还债务,解决财务问题。
“因为缩股后,注册资本将大大减少,公司将从综合类券商变为经纪类券商。这样,公司只需要保留一部分营业部就可以继续运作。”
巨田证券:徘徊在国字号门前
因为有两家国字号公司介入重组,名不见经传的巨田证券在业界声名鹊起。
但在3个月之内连续两次遭到证监会的严厉处罚,从侧面表明,国字号的光辉并未让这只“乌鸡”变成“凤凰”。相反,徘徊于重组泥泞之中的巨田证券,似乎已经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继4月29日被证监会部分限制业务后,7月27日,证监会再次宣布,因未能按照整改计划完全归还挪用的客户资产,决定对巨田证券所从事的股票承销、资产管理以及证券自营业务实行全面限制。
“向左还是向右?”8月6日,巨田证券一位中层对记者表示,公司员工现在迷茫得很,究竟谁来重组公司?也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等待被重组的滋味真不好受。”该中层表示,由于公司长时间没有实质性重组,公司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
国字号的诱惑
相比于离开的人,选择留下来的该中层认为自己主要是受到了潜在重组方国字号背景的诱惑。“毕竟呆了这么久,公司的情况自己很了解。”
公开资料表明,巨田证券前身,是创建于1987年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由十家金融机构发起成立,为新中国第一家专业性综合类证券公司,2002年更名为巨田证券,取“巨大的试验田”之意。
近20年中,巨田证券历经四次增资扩股。最近一次是在2001年,资本金扩充至6亿元。
在过去数年间,因委托理财业务亏损,巨田证券累积了巨大风险,占用的客户保证金一度高达9.5亿元。
今年初,走到破产边缘的巨田证券在深圳证监局的主导下进行战略重组。
4月25日,巨田证券在深圳市证监局的陪同下,一同前往北京,拜谒了中国邮政储汇局(下称邮储局)和中国诚通集团(下称诚通集团)两家实力超群的大国企,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出手“相救”。
“当时会面的效果极好。”知情人士透露,4月29日巨田证券就与诚通集团率先达成意向,诚通集团表示巨田证券应尽早安排诚通进行尽职调查的工作。
随后的5月,邮政局明确表示对巨田证券感兴趣,希望能够参与重组工作。
由于得到巨田证券股东之一华能集团的支持,诚通集团成为巨田证券重组的首选对象,邮储局成为第二人选。
采访中,接近诚通集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经历重组华源集团以及科龙电器无果后,诚通集团急切希望能够在巨田证券的重组中获得突破。
据了解,作为“钦定”的央企资产经营性试点公司,诚通集团其重组的第一步,就是将华能集团所持有的巨田证券17.51%的股份作为不良资产无偿划拨到旗下。其后,诚通集团再拿出3个亿资金对公司进行注资,达到控股的目的。
与诚通集团闪电出击不一样,急于希望构建邮政系统金融控股集团的邮储局并没有因为对手的存在而却步。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诚通集团做完尽职调查后的不到两周时间,邮储局相关人士抵达深圳,开始对巨田进行摸底调查。
但是,由于诚通集团率先进入了实质性重组阶段,邮储局没有给出具体的重组计划,只是表示一旦诚通集团退出,愿意第一个补上。
重组步伐徘徊
虽已明确得到两家央企的垂青,但巨田证券的重组进程,事实上仍然徘徊不前,这对于背负巨大治理压力以及生存危机的巨田证券来说,并不是好事。毕竟,重组时间拖得越久,意味着离死亡靠得越近。
“一方面要完成重组,一方面还要按期达到
证监会的整改要求,这是巨田证券的问题所在。”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巨田证券一是要清偿1.8亿元客户保证金占用余额,二是要充实净资本。
按今年初,深圳证监局对辖区高危券商下达的“最后通牒”,今年6月30日之前,券商必须彻底弥补客户保证金缺口;且须在10月30日前净资本金达到2亿元,实质性重组方案应于6月30日前送达监管部门审批,否则将被实施风险处置。
从账面看,巨田上述两个条件都不达标。
4月中上旬,眼看着战略重组无实质性结果,大股东盐田港集团一度传出了或注资重振巨田证券的消息。
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缓解巨田证券职工心里恐慌的烟雾弹而已。
5月初,为弥补公司尚存的1.8亿元客户保证金问题,巨田证券决定将所拥有的证券大厦、上海营业部物业、北京凯恒中心物业全部处置,以回笼资金抵补占用的保证金。
“事实上,如果得不到战略资金的注入,巨田证券肯定要倒在这券商治理的硬条件上。”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靠变卖公司资产肯定不够的。
因此,在他看来,如何赶在证监会治理大限来临之前,引入资金渡过难关,才是眼下巨田证券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上述接近诚通集团的人士表示,“重组券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相信不管是邮储局还是其他机构,都不可能在没有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就盲目注资。”因此,他认为从重组进程看,诚通集团不一定能够赶在证监会要求的治理大限来临前向巨田注资。
据记者了解,值此紧要关头,巨田证券股东方已开始考虑是否先拿出资金解公司燃眉之急,之后再履行与诚通集团的重组义务。
但是,上述巨田证券中层认为,关于现有股东方再出资的希望并不乐观。“他们要是愿意给钱,早就应该给了,为什么还要等到现在?”
首旅南航斗法 世纪证券拯救搁浅
去年9月,原总裁吴敏文的突然辞职,让近几年原本相对平静的世纪证券顿起波澜。
随后,这家被业界一度称为“后起之秀”的券商开始不断曝出丑闻,数年来公司激进经营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开始显现。
7月27日,因未能按照整改计划清理违规资产管理业务,证监会决定限制世纪证券股票承销、资产管理以及证券自营业务。
突遭大“劫”的世纪证券是否还能按时完成整改,解冻被限制的业务,再度为外界关注。
南航“债转股”
8月3日,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限制世纪证券业务主要是因为世纪证券与南方航空集团所发生的12亿元委托理财。
公开消息表明,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南方航空(600029.SH)。
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 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
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
今年,世纪证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无望的情况下,经大股东首旅集团的斡旋,南航集团由债主变股东,入主世纪证券。
公开消息称,3月底,南航集团与世纪证券签署了7.15亿元的债转股协议。而世纪的另外一大债权人,南昌市商业银行原来的1.5亿元债权也转为世纪证券发行的次级债。
4月份,世纪证券在对外刊登的招聘广告中声称,公司重组工作已经结束,重组后公司正在申请规范类券商评审。
此后,世纪证券一直没有再传出任何重组传闻,似乎步入正轨,直到7月27日,世纪证券被证监会限制业务,才发现并非如此。
首旅不“放权”
为何对外声称重组已经成功的世纪证券会在数月后被证监会突然限制主要业务?
“主要还是大股东首旅集团与南航之间没有协调好。”8月6日,世纪证券北京总部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二者实际上都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但又都想拿到公司的控制权。导致公司实质性重组无从谈起。
公开资料显示,世纪证券前身为江西省证券公司,注册资金10.05亿,由12家极具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控股股东为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首旅集团。
事实上,去年9月原总裁吴敏文的辞职就是首旅集团资本意志的结果,当时面对糟糕的经营状况,首旅集团非常不满。本报了解到,首旅集团副总裁杨华于2005年9月后,一直就是世纪证券重组的主要负责人。
据知情人士介绍,首旅集团原本不希望南航债转股,其一直认为只要引进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世纪证券完全可以重新获得新生。
据报道,在首旅引荐下,中建总公司以及北京城建集团下属公司一度成为世纪证券热门的战略投资方。
“事实上,大股东一直在寻找战略投资者,包括新华人寿在内的多个国内金融机构表达了兴趣。”知情人士表示,但这些重组方基本上都是只开花不结果。
也正是在这种引资无果的情况下,首旅集团选择斡旋南航,希望其能够将12亿委托理财一次性全部债转股,以解决财务危机。
收回资金无望的南航表示,债转股可以,但不能一次性将债务全部转股,同时,南航还必须对公司的决策具有领导能力。其中,首旅集团必须拿出一部分真金白银以帮助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世纪证券重新复活。
在这种情况下,首旅集团则希望要么退出,要么仍然做第一大股东,不愿受制于人。
“就这样,原本有望解困的重组方案再陷僵局。”上述世纪证券北京总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世纪证券的运营还是由首旅集团掌控,但由于南航拒绝将剩下的近5亿债务转为股份,因此公司财务压力依然巨大,经营依然举步维艰。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