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外汇储备多元化谨防“高收益陷阱” [打印本页]

作者: heart    时间: 2011-5-29 07:43     标题: 外汇储备多元化谨防“高收益陷阱”

虽然还没有得到官方数据的确认,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突破1 万亿美元大关已经没有悬念。截至9月30日,中国官方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9879亿美元,10月份的进出口顺差就达到238亿美元,加上其他资本项目的外汇增加,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历史。据推算,到2008年的第二个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将达到1.5万亿美元,而2010年底则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惟一的悬念是,这种增长趋势何时开始收敛,并形成一个峰值。
1万亿美元财富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因国民资产境外循环而可能导致的国民福利丧失,央行资产过度“外币化”导致风险加大等争议。对于这笔巨大的“外汇储备宝藏”,我们该“如何开启”?
外汇储备“不能随意花”
今年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已收到政协委员《关于我国外汇储备及消除金融隐患要有大动作大思路的提案》的提案。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主张:在满足基准外汇储备之后,富余的外汇储备可投资于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宗战略物资,尤其是能源、黑色和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这种运作实际是将资产从外汇形式转化成资源等其他形式。还有人建议利用外汇储备推动新一轮技术进口浪潮,以及通过注资的方式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造。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伟教授还曾建议:“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再度引进1000名左右的高层次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团队。”
但是,目前央行手中的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不能随意支出的,外汇储备是通过央行的负债(增发基础货币)形成的资产。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助理何帆博士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强调,中国的外汇储备并非一笔可被慷慨用于政策性项目支出的意外横财,应该慎重对待。将外汇储备运用于国有银行改制和社保基金注资,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内的转移支付,而外汇储备是由贸易顺差和FDI流入等累积形成的央行资产,背后还累积了相应的央行债务。将外汇储备作为公共财政支出来源,从功能上和归属上存在障碍。即使要向金融机构注资,也必须以银行治理机制的改善为前提。
实际上,所有立足于“花掉”外汇储备的建议,都存在严重的理论障碍。很多实际上是应该由财政来“埋单”的资金,被算到外汇储备的头上,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混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更是将其斥为“荒谬”,他认为那样做无异于“一女二嫁”。
何帆博士也表示:“非常规的外汇储备使用很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和浪费。”
“汇金模式”增值万亿
不过从目前看,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并通过外汇储备向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注资,虽然也是外汇储备的“非常规运作”方式,却是回报惊人。
据资料显示,中央汇金公司分别是中行(601988,3988.HK)、建行(0939.HK)、工行(601398,1398.HK)和交行(3328.HK)的大股东,目前其持有四家银行股权的市值,已经比其持有的账面价值增值超过万亿元。而此前,汇金通过股权转让和分红,已经收回近千亿元投资。
汇金用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不是财政拨款,而是一种资本金投入。由于汇金注资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最终都完成了上市,外汇储备实质上是投向了有较高收益和流动性的股权。钟伟认为,随着近一年来的投资扩张,汇金公司已经转向为一个纯粹的投资控股公司。未来的中央汇金,应该定位为管理部分外汇储备、国有银行等在内的国有金融资产的、高度市场化的金融控股公司。
一方面解决政策难题,一方面还能大幅增值。目前,已经有观点认为汇金公司应发展成为“中国的淡马锡”?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是由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上世纪70年代成立,目前拥有20家大型“与政府有联系的企业”的股份,管理的资产市值达550亿美元。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上曾表示,中央汇金要借鉴淡马锡的经验,落实出资人责任,把汇金办成金融控股公司,对所投资的金融机构行使大股东权利。
中央汇金可能还有能力进行更多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目前,汇金公司还投资了多家证券公司。但是,超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管好,却不是汇金一家能解决的。
谨防“高收益陷阱”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首先面对的是将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的问题。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在币种结构上偏重于美元,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约为70%左右;在资产结构上偏重于美国财政部国债和政府机构债,这两者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约为6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了美元资产缩水风险和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何帆博士提出:“目前最现实和最可行的方法,依然是实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在币种结构方面,应该适当扩大欧元资产和日元资产的比重;在资产结构方面,应该扩大投资于美国机构债和企业债的比重,并增加对美国股市上蓝筹股的投资。”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证实,“中国计划将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并正在为此而研究各种方案。”
本刊记者从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网站的最新数据了解到,截至2005年6月,中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共持有至少5273亿美元的美国证券,包括45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或政府机构债券。不过也有人指出:“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可能还低估了中国的持有数量,因为美国政府往往很难确定债券的最终持有人。”
有消息称,中国央行投资管理人士开始悄悄尝试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进行一些风险较高、回报更为丰厚的投资。不过,汇丰(HSBC)全球新兴市场研究部门负责人兼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学家普尔(Philip Poole)表示,中国推进储备资产多元化,其形式并不一定是买进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资产,也可能是购入较高收益率的美元计价资产。
也有消息称,中国将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购买量,增持风险更高、回报也更加丰厚的品种,例如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美国公司债券等,甚至开始涉足风险更高的以美元标价的新兴市场债券。上述债券品种由美国国债进行担保,看似风险较低。但实际上,这些高回报率且有美国国债担保的投资品种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票据,属于金融衍生产品。
“有的结构性票据伪装得非常好,表面上你投资于一个公司债券,有美国国债的担保和惊人的高回报率。但是这种债券的计价可能是以十几种外汇的汇率权重和来计价,未来价值不是决定于债券本身,而是决定于汇率的走势。”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彭晋研究员介绍道。
由于央行进行的外汇资产多元化操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外界很难评估其操作中的风险。但是,从历史上看,一些结构性票据在AAA级的信用评级下酝酿着巨大的风险,美国Orange郡的财政基金危机,墨西哥国民银行的汇率危机,和住友银行等来自日本的多家银行以及多家共同基金都成为了结构性票据的牺牲品。
“在运用远期市场和变换资产投资品种对外汇储备进行保值增值时,一般都是以衍生品为核心的。但是国内目前这一方面从研究到实践都很贫弱,如果真的像一些学者所建议的将这些储备交给境外投资公司来操作,无异于‘羊入虎口’。像淡马锡等国有投资公司的运作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在不经过彻底审计之前,我们不能贸然相信任何漂亮的纸面收益数据。”彭晋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方面,央行能够做出的只是微调,大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优化外汇储备的管理也只是‘亡羊补牢’。”何帆对本刊记者说道,“治本之策在于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而这意味着相关政策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在外贸和外资政策方面取消各种优惠措施,将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内需推动型增长。”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