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谁该摘取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 [打印本页]

作者: cora2010    时间: 2011-5-29 07:48     标题: 谁该摘取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

最近,中国管理层关于提高吸引外资质量的言论,以及中国关于外资参与并购行业领域的审慎言行,招来了一些海外人士对中国实行经济民族主义的批评。有人认为,中国实行这一政策,是对中国本土企业走向海外,特别是在收购国外企业过程中遇到的歧视性待遇的一种反应。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中国外资政策的微调,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及国际收支状况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的。所谓外资政策的调整,并不是对外资持一种与本地资本迥异的歧视态度,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际惯例,有针对性或有目标地限制某种形式的外资流入。这种限制,对于本地资本也是适用的。
对于那些将出口“优势”建立在低廉工资、恶劣工作环境、大量资源消耗、无节制的环境破坏的行业或领域,设置高门槛或禁限措施,是不分中资外资的。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涉及国家安全或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领域,不单单中国,可以说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是持异常谨慎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引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和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外资进入中国,是要求回报的,这种回报率决不能低于同等条件下在其他国家的回报率。
外资进入中国,其目标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或基本并行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利用中国价格低廉的各类生产要素,一个是占有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在生产要素中,中国的人力资本和土地是很便宜的。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与严控土地闸门,也只是近两年的情况。
因为低廉的生产要素,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含量远远低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在中国居民收入尚未提升到一定程度之时,劳动密集型企业依其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优势,将大部分产品出口海外;在中国劳动者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些产品也能够很快占领国内市场。
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资本所得并不占明显优势。尽管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近年来我国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形成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对于我国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
与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相比,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的表现则有很大的不同。这类企业中,不仅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类企业相当比例是瞄准中国庞大的市场而来。从家电产品到食品、化工再到汽车产业,不少企业对华投资的重点都是中国市场。
在2005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数据和构成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变化:流向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FDI正在减缓,而流向包括金融服务的 FDI正在提升。在此类企业中,外商投资独资化趋势明显,这种状况使得其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和对我国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大大降低,而且利益分配格局也会向外资企业倾斜。直白地说,从这类投资上,我们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类企业是单纯地赚中国人的钱,而不是让中国人赚钱的同时也赚中国人的钱。
最典型的就是汽车产业,这也是一个让国人心痛的产业。我们总是很沾沾自喜地说,某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又落户中国某地了。这些汽车厂商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汽车,而且大部分是在中国销售,绝大部分收益都流出了国门,以市场换技术也只不过是一场梦。
我们总在说八亿件衬衫的出口才换来一架空客380,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说一说,多少件衬衫才能换一台在本国生产的外国汽车呢?当我们靠生产衬衫积攒的收入到了有条件买汽车的时候,国外汽车利用我国生产要素的低廉加上其强势技术迈下生产线向我们款款走来,我们能拒绝吗?当奇瑞、吉利等民族品牌在苦苦奋斗时,本应作为中国民族企业坚强后盾的国内市场,现在却被外资占了主席。
汽车工业是这样,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也值得思索。就金融业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些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问题,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做大做强自己的金融企业,增强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力,那么对其它与民生相关的民族企业又该怎样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是否可以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日本在战后重建阶段,曾经竭力阻止外资的进入,争取时间发展本国的民族企业,最终拥有了极具全球竞争力的民族企业。日本的做法,并没有招致什么非难。而当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对外资政策稍作调整,便引来了一些海外人士的非议之声,什么道理呢?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做廉价劳动力的出卖者?有这么要求的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进入中国的外资充分享用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现在,中国经济仍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在增长。而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又吸引着更多外资,特别是国际游资的眼球。然而,当我们的劳动者汗滴禾下土的时候,那些惯于追逐厚利的资本又在哪里?
现在,中国的市场大了,盈利空间多了,中国经济多年积累的果子也熟了,看中这些果子的人自然也多了。当中国本土企业也试图开始享用这些果实的时候,有人却说起风凉话来。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子到底该由谁来摘?我们的政策到底又有哪些不妥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相关部门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是世人所关心的。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