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牛市催发基金“克隆潮”
[打印本页]
作者:
森林狼
时间:
2011-5-30 02:51
标题:
牛市催发基金“克隆潮”
消息人士称,日前,监管部门召集部分基金公司负责人开会,会上有五家基金公司同时提出了基金“复制”的要求,希望发行的新基金完全比照老基金特点,投资方向、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运作方式与已有基金产品基本上一模一样。
正是基金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中国基金业在这八年中取得了飞跃。基金自我“复制”,似乎是对创新潮的逆动,但基金业为什么却趋之若鹜呢?此外,《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募集基金“不与拟任基金管理人已管理的基金雷同”,基金复制是否存在制度障碍呢?
“雷同”被禁 “相同”获准
“复制基金在我国不存在任何制度障碍,”一位基金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介绍,《基金法》第四章规定了申请募集基金的条件,其中并未禁止基金管理人募集投资方向、运作方式与其已管理的基金相同的基金。另外,《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申请募集基金的条件共有七项,其中,第四条的规定是:“不与拟任基金管理人已管理的基金雷同”,这里的“雷同”是指从表面上来看,基金的名称、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政策、投资策略、风险偏好和运作方式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完全一致。
“复制基金与‘雷同’是有差别的,是相同的概念,”正在设计基金“复制”的基金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一类的复制基金一般是由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具有相同的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政策、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运作方式等以及具有相似的业绩表现等。
有业内人士这样概括,“雷同”为“名不同,实相同”,而“相同”则为“名相仿,实相同”。那么为何“雷同”被禁而“相同”获准?这岂不是有违先前的规定吗?有关人士从监管成本和投资者搜寻信息成本的角度作出了解释:“雷同”因名不同,监管与搜寻信息成本偏大,反而不如拷贝来得明明白白。原有规定着眼于鼓励基金设计创新,但在如今的市道下,创新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需要强大的行政强制力了。
实际上,对成功的基金产品进行复制(Clone Fund)在海外并不鲜见。国外基金管理公司就经常对规模过大、净值过高的基金进行复制,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便于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运作,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在市场上成功运行的基金产品的一种肯定。
据介绍,复制基金在国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衍生产品来复制目标基金的市场表现,另一种是投资策略复制。前者主要使用在由于监管等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投资目标基金的情况下,如加拿大投资者的退休金有投资海外基金的投资限制,加拿大的投资者如想更多地拥有标普500指数基金,那么,他可以通过投资标普500指数的复制基金而绕开限制;后者主要使用在对本公司成功基金产品身上,当一只基金运作相当成功,规模大、净值高时,为了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便于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运作,国外基金管理公司往往对该基金进行复制。这一类的复制基金一般是由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具有相同的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政策、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运作方式等以及具有相似的业绩表现等。
据悉,在国际上较为有名的基金复制案例为富达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Fi-delity Equity-Income Fund、 Fidelity Equity-Income II Fund。Fidelity Equity-In-come Fund成立于1966年,为价值型股票基金,投资目标为股票分红兼顾资本利得。鉴于其巨大成功,富达基金管理公司于1990年复制了Fidelity Equity- Income II Fund。截至2006年4月30日,这两只基金分别管理着270亿、120亿美金的资产,并且都处于开放申购状态。
牛市行情推动复制
2006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普遍净值增长率达到50%,财富示范效应让基金发行出现二次井喷。繁荣背后躁动着业内人士的担忧——在市场的上升阶段,任何净流入的资金都意味着对原先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稀释;而不断膨胀的基金规模无疑也在加大基金的管理难度,使坚守原有基金投资策略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投资者愿意买便宜的好基金,好基金的高价的状态让基金的持续销售成为瓶颈。
基金“复制”的课题由此产生。实际上,基金公司拟复制基金的想法由来已久,但一直未能实施,其原因有三:当时开放式基金历史还短,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复制基金要求的“母版基金”必须是业绩持续表现出色、规模较大的基金;在中国基金业起步阶段,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线建设远未完善,因此业界对复制基金是否会导致基金创新减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当时A股市场还没有实现股权分置改革,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也缺乏流动性。
如今,曾经困扰复制基金出台的三大问题已经不复存在:首先,我国最早一批的开放式基金,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市场牛熊周期的考验,并充分显示了基金作为一个成熟投资品种的优越性。如南方稳健自2001年推出后市场就进入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股指跌幅超过50%,该基金则在4年熊市后为投资者创造了74%、年均近15%的投资收益。其次,大型基金公司产品线趋于完善,公司思考的重点也从昔日跑马圈地拓展产品线过渡到对成熟产品的精耕细作;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市场上的基金产品琳琅满目,他们希望能够投资那些业绩持续领先的基金品种,复制基金的推出满足了投资“便宜”好基金的诉求。此外,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下,A股市场的流动性和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成熟市场的成熟产品——复制基金在本土市场应运而生。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