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多空激辩 内外大行“舌战”A股定价权
[打印本页]
作者:
lcai
时间:
2011-5-30 14:08
标题:
多空激辩 内外大行“舌战”A股定价权
在国际投行大多唱空银行股之时,有人建议在此时买入工商银行(601398.SH)。
中信建投证券的分析师佘闵华1月8日对本报记者说,维持对中国银行业的增持评级,尤其看好工行,“买入”。
这无疑需要勇气。
国际投行中的佼佼者们,如大摩近日再次发布A股大盘风险,摩根大通在1月7日针对银行股的报告中,也调低了银行股的评级,认为银行股将面临新一轮的价值重估。
摩根大通强调流动性已呈现泡沫,未来A股将面临包括零售恐慌、基金发行放缓、宏观调控及A股价值重估等诸多风险。
UBS(瑞银)则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从抑制流动性政策方面考量,2006年的中国股市应该是最不具备吸引力的一年,A股的资金来源不是流入,而是良好的银行储蓄存款。
内外资投行PK
资金的高增长带来股指的拉升。1月3日,工行、中行的A股相对于H股溢价30%,摩根大通认为,这是脱离基本面判断的,即使考虑潜在的乐观推动也很异常。
摩根大通的分析员Samuel Chen和Sunil Garg在报告中说,上周的最后两个交易日,工行下跌12%,深发展和交通银行分别下跌10%和9%,尽管随着中国人寿的上市,可能会催化牛市,进而对银行股造成恢复性增长。
“但这种回升并不会持久,新一轮的价值重估才是最重要的。”两位作者说。
在最新的评级中,摩根大通给予工行减持评级,将中行从中性调低到减持,招行从增持调低到中性,深发展和华夏因为前期没有上扬,但却随市场下跌,因而从减持分别调高到中性。
中信建投显然不会赞成这样的看法。
佘闵华认为,笼罩在银行股身上的只有“微微的泡沫”,在泡沫迅速撇去后,投资者实际上朝着充分享受银行股丰厚回报的大门更近了一步。
中信建投称,其无意否定谨慎的投资者对银行股采取的暂时观望态度,但也提醒投资者,“观望但不要继续错过”。
“静态看虽然估值不低,但若考虑2007年和2008年盈利和净资产,则上市银行整体估值还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维持对银行业增持的行业评级。”佘闵华说,“我们更看好工行。2007年和2008年分别29倍和24倍的PE是合理的。”
近日,工行市值曾经一度超过花旗,全球第一大市值银行的荣耀,是否就应该惊诧于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
对此,中金也给出了警示。中金在1月8日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对中国银行业未来2-3年的基本面仍持积极态度。不过,由于预期央行今年将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3次,加之目前较高的估值水平下,中金认为股价波动的风险加大,建议投资者在1季度着重把握波段性交易机会,等待适宜的买入时点。
中金的预测显示,工行的PE已经超过了此前最高的招行,其2007、2008年的PE分别为29.4和23.6,均高于后者的27.9和20.2。
但中信建投仍然认为,“工商银行目前的股价并没有被高估,考虑到工行的市场地位、未来向综合经营的全能型金融机构转型以及全球拓展的光明前景,给予工行一定程度的溢价是十分自然的,我们依旧维持对工行买入的评级。”
争议流动性风险
在解释A股将面临的潜在风险时,摩根大通的两位分析师给出了以下四点。
其一是资金的恐慌抛盘。“好的行情可能来的快,去的更快。”特别在A股市场,由于资金大多来自零售市场,对于大规模的投资基金来说,在面对赎回压力的情况下将对股价造成压力。
其二是未来几个月新基金发行放缓。
其三是任何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理解为负面的效应,这可能成为抛空或获取利润的原因。
其四是最为重要的,即目前较高的A股指数水平下,指数较高的权重股将面临加速价值重估———还原它的真实价值。
摩根大通甚至认为,A股价值重估将蔓延至H股,因而建议投资者暂时保持观望,伺机介入。
似乎流动性泛滥成为推高A股的罪魁祸首,但UBS却抛出异样的观点———股票市场并不是由外部资金流入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的。
UBS认为,在亚洲股价波动和M1走势相关,但它们处于反向关系。不是M1增长推动了股市,相反,数字表明股市推动了M1的上涨。
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来看,2000~2001年银行高额的储备处于历史的最高峰,2003~2004年,是外部资本流入的高峰,2005年初短期利率最低,但是2006年,紧缩的货币政策显示资本市场难现高峰。
但UBS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股市的资金来源不是外部流入———而是良好的银行储蓄存款。”UBS分析师说。
2006年11月末,中国现金和银行存款总额为33.8万亿元,在如此大的一笔储蓄资产面前,决定因素在于股票投资的回报。这便可以用来解释在流动性很差的情况下A股表现仍然强劲。
UBS认为,目前的货币状况有可能带来无限制的股市上升。那是因为央行控制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仅2万亿左右,相对于33.8万亿的现金和储蓄存款差距太大。
这实际上意味着,央行通过抑制货币流动性方式,并不能改变巨额资金流入股市,但这些逐利资金,将面临着极大风险。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