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泰君安赴港:第一代赶海者的苦乐年华 [打印本页]

作者: rosemary2011    时间: 2011-5-30 21:06     标题: 国泰君安赴港:第一代赶海者的苦乐年华

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国泰君安证券成为内地券商走进香港的第一代赶海者。10余年的国际市场经历,让国泰君安既饱尝了资本市场深海作业的艰辛,又享受了赶海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喜悦
国泰君安(香港)公司总裁阎锋说,在香港拓展业务非常辛苦,欧美国际大行在香港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资证券机构在香港业务量小,盈利能力不强,基本要依靠规模效应获取收益。
据了解,目前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中资证券机构有14家,其中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证券公司包括: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元证券、广发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中资银行体系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的分别是中银、中金、工商东亚、交通、农银、建银、光大。
阎锋坦言,在过去10多年中,国泰君安(香港)公司与其他中资券商一样,也走过许多弯路,中资券商共同的问题是:刚进入香港时过于注重自营业务,导致巨额亏损。南方证券香港公司就是被巨额自营亏损压垮的,申银万国香港公司也被历史遗留的投资问题严重拖累。
阎锋表示,国泰君安(香港)公司2003年开始停止自营业务,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均衡的业务结构,经纪业务占公司收入的40%,投行、利息收入、资产管理、投资收益各占公司收入的15%。
2004年-2006年,国泰君安(香港)公司年均实现利润9000万港元,截至2006年12月31日,净资产达到4.3亿港元,是1995年成立时3200万港元注册资本的13.4倍。
目前,国泰君安(香港)公司管理7只基金,资产管理 投资顾问的管理规模达到60亿港元,其中包括在日本发行的3只基金。3只日本基金在2003年-2006年取得了基金净值年均增长超过50%的不俗业绩。目前,资产管理业务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日本以外的新加坡、韩国等亚洲主要市场和地区。
当问及国泰君安(香港)公司业绩快速成长的秘诀时,阎锋表示,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公司机制灵活,实行了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决策模式;二是实行了正确的竞争策略,一方面与国际大行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利用本土优势重点争取中小型企业融资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拓展资产管理等高端业务,向亚洲主要市场和地区积极渗透;三是整合国内资源,严格控制成本,形成明显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冀望政策支持
阎锋认为,长期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以及与香港市场的连通互动,无疑是境外中资证券机构的巨大机遇。但是,从目前QFII和QDII的开放政策看,境外中资证券机构还无缘享受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利益。
阎锋指出,目前QFII的技术壁垒过高,80亿美元的净资本规模要求把所有的境外中资证券机构排除在外,迫使中资证券机构在内的香港中小型证券公司向国际大行购买QFII额度。国际大行按照售出额度的1%-2%收取相关费用,可以赚取巨大的无风险收益。
至于国内的QDII业务,境外中资证券机构也无缘参与。从首批QDII业务的设立情况看,基本上委托高盛等国际大行负责境外投资管理。
阎锋强调,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政策的取向存在一定偏差,虽然中资证券机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较大问题,但是政府也应该注重扶持本土优质证券机构。过分依赖外力的政策导向,使得境内中资证券机构只能从事低端业务,利润丰厚的高端业务如资产管理则完全被国际大行独占。
“政府至少要扶植五个优秀的顶级本土券商,以便在未来市场全面开放后与欧美投行霸主相抗衡,否则金融资产定价主权有可能落入外人之手。”阎锋不无忧虑地说。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